本报记者杨井鑫北京报道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银行涉农贷款在2023年维持了两位数高增长态势。长期以来,在银行信贷结构中,农户贷款和农业贷款的余额占比偏低,信息不对称、保障不完善以及缺乏抵押资产等问题突出。针对这些融资痛点,监管出台了相应的措施应对,而银行也在不断探索经营模式,让金融在建设农业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为了加大涉农普惠贷款信贷投放,不少银行在金融科技的支持下,建立了线上数字化平台,通过信息化方式精准获客,有效识别信贷风险,为普惠型涉农贷款的投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在优化产业结构和公共服务配置方面,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进程提速,银行相应加大了涉农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投放,这也是银行涉农贷款实现高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
涉农信贷高增长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前11个月全国涉农贷款保持较快增长,农村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截至2023年11月末,全国涉农贷款余额56.22万亿元,同比增长15.1%;其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8%,农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5%,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1%,农业科技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8%,均保持较快增长。
2023年年底全国部分省份在部署2024年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同时也陆续披露了辖区内涉农贷款的统计数据。
海南省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236亿元,同比增长12.2%,高于各项贷款增速4.4个百分点。山东省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4.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8%,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7个百分点;较年初增加4692.8亿元,同比多增337.6亿元。河北省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全省涉农贷款余额2.65万亿元,同比增长19.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5.8个百分点。安徽省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末,全省涉农信贷余额2.567万亿元,同比增长19.87%,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4.32个百分点;同时,在加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力度过程中,力争到2025年全省涉农贷款余额达到3万亿元。
作为全国最大的商业银行,工商银行(601398.SH)涉农贷款的余额在2023年的增速远高于平均增速。记者获悉,截至2023年11月末,该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4.1万亿元,增速超过27%。
据了解,工商银行锚定建设农业强国目标,不断深化“融资、融商、融智”一体化综合服务,持续打造助力“三农”发展的“工行方案”,助力乡村振兴。围绕重点客群、重点领域,持续加大涉农信贷供给,着力做好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各项工作,全力支持稳住农业基本盘。为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银行出台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融资试点政策,引导和支持试点分行结合区域资源禀赋,加大对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工商银行基于土地权属、种植规模、农业保险等数据,结合农作物生长周期内各环节的资金需求,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其他涉农组织推出“种植e贷”专属融资产品。
创新模式支农
“在涉农贷款中,国有大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投放增长较快。”一家国有大行人士向记者表示。
该国有大行人士表示,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距依然较大,各地农村基础设施规划不平衡,一定程度制约了农村发展。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适应乡村人口变化趋势,优化村庄布局、产业结构、公共服务配置,扎实有序推进乡村建设,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补短板。”
“对于符合条件的农业农村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的资金,国有银行加大了配套融资的支持,包括水利、燃气、路网、通信等重点领域。同时,为了充分发挥地缘优势,银行对于乡村文旅产业的信贷投放也比较大,以建设美丽乡村支持农村产业发展。”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表示。
据记者了解,高标准农田建设是粮食生产的基础,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保障,政策性银行、国有银行、农商行以及农信社等金融机构都在不断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投入。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7月末全国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同比增长34.4%。
国家开发银行首席业务官、业务发展部总经理刘培勇表示,在聚焦服务国家战略,提升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质效方面,该行将宝贵的金融资源配置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而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就是其中之一。
“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比较大,有比较旺盛的金融需求。针对这部分需求,银行要不断通过创新模式来提供更加契合的金融服务。”上述国有大行人士表示。
对于普惠型涉农贷款,在金融科技赋能下,不少银行持续延伸服务触角,搭建线上服务平台,以解决“三农”贷款中的偏、小、散等问题。
农业银行(601288.SH)相关负责人表示,该行持续加强无物理网点乡镇的金融基础设施布局,专门制定出台数字惠农通工程推广实施方案,全力打造集基础服务、综合服务、“惠农e贷”受理、金融知识宣传展示于一体的新型数字惠农通服务点,大力开展乡村金融生态场景建设,让“数据多跑腿、客户少跑路”,切实打通现代金融科技走进农村的“最后一公里”。
建设银行(601939.SH)相关人士表示,该行的“裕农通”产品是向农村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而推出的互联网金融平台。通过“裕农通”产品,农村居民足不出村就能实现存取款、汇款、买理财、买基金等基本的金融服务,还提供可以交电费、手机充值、医保社保交费等服务,以及办理农户贷等信贷服务。“围绕乡村现实需求,‘裕农通’能为各类涉农主体提供集金融服务、智慧村务、便民事务、电子商务于一体的综合化服务。”
一家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乡村振兴领域中有大量的普惠群体,这部分群体很难通过传统金融服务模式来满足需求。随着银行竞争加剧,经营压力上升,银行迫切需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运营成本,以更优质的服务来强化竞争优势。
该券商银行业分析师认为,金融支农的关键一步在于信用体系建设,这也是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前提。“在实际操作中,这需要政银加大合作力度,银行金融机构能够依托政府采集的数据对农村群体给出准确的信用评级。”
青海省农信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桑任庚表示,为了提升青海省农牧民的金融可获得性,解决农牧民缺信息、缺信心、缺信用的信贷“瓶颈”,青海农信联社扎实推进农牧区的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已评定的信用户覆盖率达到76%,信用村的覆盖率达到83%,信用乡镇的覆盖率是86%,信用县的覆盖率是64%,目前为全省70%的农牧户实现了信用授信。
海南省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放在了提升涉农经营主体信用向信贷转化水平。目前,海南省已累计完成了98.8万户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采集,采集覆盖率96.4%,为96.5万户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信用评定,为银行投放信贷提供便利。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地区农村群体的信用意识逐渐增强,已经有不少农民主动向银行填报个人生产经营信息,让银行员工帮助其申请授信额度以备不时之需。工商银行洛阳分行方面称,农闲时授信,农忙时直接用款,已成为当地农民接受金融服务的新潮流。该行将信用建设作为“贷”动乡村振兴“大发展”的抓手,从重建农村信用体系、落实信用信息共享、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发挥数字金融赋能等多方面发力,打破“银企信息不对称”和“老百姓贷款难、担保难和资金贵”瓶颈,提升金融服务的可得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