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井鑫北京报道
自2013年国家正式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到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历经了整整十年。十年来,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金融服务可得性有效提升、金融服务成本持续降低,小微企业长期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得到了缓解。
2023年年报数据显示,作为普惠金融信贷投放的主力军,国有大行该领域贷款占比接近四成,规模总量达到了11.54万亿元,并保持了较高增速;普惠贷款覆盖企业数量超过1000万户,贷款利率稳步下降,小微企业的融资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
对于银行普惠金融未来发展的侧重点,监管部门近期在政策要求上进行了相应调整,普惠贷款“两增两控”目标有所放松,构建普惠贷款的长效机制重点将落脚到贷款结构和质效上。
六大行规模占四成
国有大行2023年普惠小微贷款11.54万亿元占到了贷款总规模的39.71%,贷款增速更是远超平均水平。
在金融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的普惠贷款情况一直备受市场关注。国有大行作为普惠金融的主力,其信贷投放在规模和增速上都一直领先同业。
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工商银行(601398.SH)、建设银行(601939.SH)、农业银行(601288.SH)、中国银行(601988.SH)、交通银行(601328.SH)和邮储银行(601658.SH)六家国有大行的普惠小微信贷规模分别为2.23万亿元、3.04万亿元、2.46万亿元、1.76万亿元、0.59万亿元和1.46万亿元,贷款增速分别为43.7%、29.4%、39%、43.17%、29.38%和38.98%。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国有大行在客户数量上超过1100万户,但是各家银行的差异较大。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和邮储银行的普惠小微企业客户数量分别为146.7万户、317万户、353.8万户、107万户、34.15万户和216.54万户。农业银行的普惠客户数量最多,客户覆盖面最广。
在普惠小微贷款利率方面,各家国有大行的利率水平均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传统国有四大行(工农中建)的贷款利率水平处在年化3.4%至3.8%之间,邮储银行2023年新发放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61%,同比下降了24个基点。
值得一提的是,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在2023年年报中公布了普惠涉农贷款的相关数据。建设银行的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为6052.06亿元,同比增加2006.16亿元,增幅为49.59%。农业银行包括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在内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为3.52万亿元。3月10日,农业银行发布消息称,该行的普惠金融领域贷款余额突破4万亿元。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我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高达29.06万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3.27%,增速较各项贷款高出13.13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国有大行2023年普惠小微贷款11.54万亿元占到了贷款总规模的39.71%,贷款增速更是远超平均水平。
新政调整目标
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将逐渐从“量”向“质”转变,“两增两控”要求可能会逐渐松绑。
“银行之间普惠小微贷款业务越来越卷。国有大行依靠资金优势和客户优势实现了较好的发展,但是整个行业的相关信贷增速已经趋缓。”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中国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增速同比下降了0.3个百分点,这已经是连续第三年增速下降。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称,国有大行的普惠任务以每年超过20%的幅度增长,对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市场形成了挤出效应,中小银行的普惠信贷投放压力要更大。
3月28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2024年普惠信贷工作的通知》,要求实现2024年普惠信贷供给保量、稳价、优结构的目标,更好满足小微企业、涉农经营主体及重点帮扶群体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从监管的口径看,此次提出的普惠信贷除了涵盖小微企业之外,“三农”领域市场主体、个体工商户、脱贫户、特定群体等也被纳入其中。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认为,预计优化结果将是普惠信贷工作的重点。这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开发专属产品,应用数字普惠技术,更精准高效地满足小微民营企业等群体的金融需求。
一家国有大行普惠部人士认为,银行普惠金融的发展目标将逐渐从“量”向“质”转变,“两增两控”要求可能会逐渐松绑。
2023年4月,监管曾发布《关于2023年加力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量的通知》(42号文),明确“两增两控”不再做硬性要求,而是要形成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总体继续保持增量扩面态势,推动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逐步降低。
上述国有大行普惠部人士称,在实际的操作中,地方监管及各家银行对于考核指标并没有调整。“不做硬性要求”的政策没有落实在银行业务上,而是层层加码。“2024年银行普惠的考核会有所转变,这也是在等监管的相应政策细则落地。”
据了解,2011年至2014年,监管要求小微贷款增量不低于或高于上年同期,增速不低于上年全部贷款平均增速或各项贷款增速。从2015年起,监管取消对增量的要求,保留对增速的考核。2018年,监管正式提出“两增两控”目标,“两增”即小微企业贷款同比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的同比增速,有贷款余额的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两控”是合理控制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质量和贷款综合成本。
实际上,2024年监管对于普惠贷款的主体口径也有变化。1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表示,将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的认定标准从单户授信不超过10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
“普惠授信主体覆盖面的扩展肯定是有助于贷款规模的增长,口径的调整暂时还在等监管的细则。”上述国有大行普惠部人士认为,在监管调整口径之后,国有大行通过客户下沉抢市场的意愿会有所下降,这也将降低中小银行的业务压力。普惠金融信贷连续多年高增长,贷款主体的需求已经挖掘得很充分。当前,银行对于市场需求也很关注,继续的高增长是否会带来资产质量的变化也很难预料。
东方资产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金融不良资产市场调查报告》称,商业银行受访者普遍认为,2022年商业银行不良率的公开数据被小幅低估,预计2023年商业银行新增不良贷款规模将小幅增加,处置不良贷款的紧迫性更强,处置压力最大的银行类型是城市商业银行。
一家地方商业银行高管认为,我国普惠金融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关键期。在构建普惠金融信贷长效机制的过程中,政策上的推动要结合银行的意愿和商业可持续性。“如果普惠业务的商业是可持续和盈利的,有着明晰的逻辑和商业模式,不论国有大行还是中小银行,都会加大信贷投放,规模也就自然增长,不用政策上的硬性考核指标。政策主要是起到营造良好信贷环境、引导银行投放的作用。”
“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是银行书写五篇大文章的一环。”该高管认为,虽然监管放松“两增两控”指标考核是趋势,银行普惠信贷量的增长还会延续,但是结构上的调整会给一些银行带来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