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15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力三要素“质的提升”

    史丹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

    本报记者索寒雪北京报道

    “我们现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际就是发展当代最先进的生产力。”2024年4月2日,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在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主办、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协办的“北京经济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从生产力三要素着手发展新质生产力”。她表示:“质的跃升是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新质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进步而形成的。”

    她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如何提升并形成生产力的问题展开了探讨。

    新质劳动者是科技原创人才

    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当中最能动、最主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很重要的是提升劳动者的素质。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创新引领需要“新”,人才强、科技强,促进产业强、经济强,使我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形成新质生产力过程中,生产力三要素将如何跃升,是研究领域关注的问题,同时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也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了路径。

    史丹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三要素的角度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阐述。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是人类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能力,生产力是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者有机组成,生产力总是在不断地变化。

    “质的跃升为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跃升对劳动者是素质的不断提升,从劳动资料来看是以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为主要的存在形式,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根本标志,以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展,通过一系列的进步和演化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她概括表示。

    在研究过程中,史丹尤为强调了对生产要素中劳动者的关注。因为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当中最能动、最主要的关键因素,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很重要的是提升劳动者的素质。

    一般来说受教育的时间越长,知识越丰富,掌握的技能越多,素质就越高,劳动者群体的素质、群体类型的结构与产业结构、就业供给结构紧密联系。

    “现在讲的新质生产力,除了一般的结构之外还是讲质的提升,实际就是从事知识创造、技术创新这些人的比重,也就是每百人有多少工程师、科学家、教育工作者,以此衡量劳动者群体的素质。”

    在中国,人的素质是不断提高的,全部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并且受教育年限也越来越多,而且劳动者群体当中,从事科研创新的人才也越来越多。

    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有更高的要求。

    “新质生产力要求劳动者的素质提升,可以叫做新质劳动者,在新质生产力的条件下,新质劳动者会从一般的劳动转向为知识创造,这在我们的社会活动中变得越来越重要,我们不仅贡献体力和时间,还要创造知识。”史丹表示。

    工业经济时代,中国培养了工程师,到现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时代,她认为,我们需要培养的更多是从事原创性、基础性的研究人才,比如数学家,重视算力和算法,发展新质劳动生产力对人类的素质要求进一步提升,其实对人的知识结构和创造性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

    史丹举例说明:“任正非在接受采访时曾说,我国的人工智能还远着,记者不理解说为什么,他说现在高校培养的都是工程师,不是科学家,而做人工智能需要大量的数学家、从事技术原创性的人才。我认为说得有道理,因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从教育体系来呈现的。”

    她认为,我们要跨越人才培养的鸿沟,我们需要创新,实际教育体系也需要创新,现在看到创新人才的培养在当今也非常重要,除了才能更多是人格和人的精神力量,这是非常重要的。

    产业的韧性更多是每个个体的韧性构成的,年轻人躺平的状态急需改变。

    史丹曾是新三届的大学生,她回忆:“那个时候大家还充满了希望、热情,在奔着理想,而我们现在的学生,这方面的激情在减少。人如果没有激情就没有创新精神,人一定要有追求,这样才能有创新精神,这是学校当前最需要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地方。”

    生产资料从机械化转向数字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淘汰和抛弃传统产业,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的改造。”

    生产资料是生产力的物质载体,其变革和升级直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从传统生产力到新质生产力,劳动资料的演进主要体现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提升和变化上,原来是手工工具,后来到工业时代、机械化时代、自动化时代,现在到人工智能和数字化的时代,生产工具是智能制造、智能设计、智能工具等,也就是说生产工具已经发生了变化。

    “我们上个阶段是工业经济时代,现在到了数字经济时代,那么生产资料就从机械化转向数字化、绿色化,这种变化体现科技的创新,体现技术的进步。”史丹表示。

    目前,发达国家提出再工业化,德国提出工业4.0、美国做了再工业化,之所以提出这样的战略,主要原因就是技术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也就是人工智能数字化的发展,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劳动力在整个生产制造业当中的贡献。

    史丹曾去很多企业调研,在现代化的工厂中可以看到,工厂是一个“黑灯工厂”“无人工厂”,这说明一般性的劳动包括体力和脑力,已经基本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比如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比较弱势就不太存在,而且还有科学家、工程师的红利,可以重新构造产业竞争优势。而且数字化和智能化,本身就会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对资源的消耗,减少污染排放。”史丹说。

    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带动生产资料的变化,要用新的生产工具、新的生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

    “我国的实际情况,应该说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取得了一些成就,一、二、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程度或数字化的渗透率,逐年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史丹表示。

    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数字化的提升,也会重新焕发竞争力。史丹举例,广州的一家服装企业,通过发展数字化和跨境电商,已经可以服务到全球,形成很强的竞争力,这就是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改造焕发了生机。

    “因此我们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并不是淘汰和抛弃传统产业,而是对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的改造。”史丹说,“在我们调研时会看到,有些所谓的传统产业,那都是技术最先进的产业,例如纺织行业很早就建成了无人工厂,在服装定制、人工定制环节,拿手机一扫描,什么样的特殊体型的服装到那里马上都可以做出来,因此,有些传统产业采用的是更为先进的技术。”

    生产资料当中,技术最先进的是装备制造业,这对生产工具的改造尤为重要,国家这几年装备制造一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稳定力量,始终保持着高于工业平均的增速,而且数字化、绿色化的转型也非常显著。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迅猛,从2014年到2022年,产量的增长是三倍多,因为中国正在进行数字化转型,对集成电路的需求非常高,此外有些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也发展比较快。中国新能源汽车在国际市场上已经达到一半以上的市场占有率,而且品牌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实现了品牌的溢价。

    我国基本是发展电动汽车的路线,整个产业结构是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和初创萌芽的产业,但是四个阶段都具有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意味着风险与挑战同在。

    史丹分析:“我们国家有些科技在未来产业当中,已经具有一定的优势,比如图像识别、语音识别、6G、数字基础设施等,都处在世界的前列。但也必须承认,这些产业当中有些关键环节、核心技术还没有突破,比如光刻胶、光刻机、芯片还存在问题。因此现在的新兴产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发展这些产业,同时要解决这些产业当中‘卡脖子’的技术和生产环节。”

    劳动对象不断拓展

    针对劳动对象,史丹认为需要完善产业布局和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

    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对象也在“升级”。

    史丹总结了当前劳动对象呈现出的多样性。传统的劳动对象就是土地,在农业时代人们就是耕种,土地越肥沃收入越高。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除了种地以外还可以利用矿产资源,对自然资源的加工转化成工业产品。到了现在数字经济时代,除了土地和矿产资源、不可再生的资源之外,可以利用可再生资源(新能源、光伏风电),此外资源不再仅仅依靠自然生长,可以通过人工的合成形成资源。

    “数字经济的发展,数字本身既是生产工具也是生产对象,它的扩展也可以重复利用,它反映劳动对象的扩展、规模的扩增来推动经济的发展。”史丹表示。

    之前,人类活动就是在地表,或者是几百米的地下挖矿,现在是深海、低空和航天,劳动对象范围已经越来越广。“比如很多地方发展低空经济、深海经济等,以及到月球上发掘稀有金属、矿产金属,可能未来对人类有很大的帮助。所有的变化要求劳动者的素质要进行提升,来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史丹说。

    把生产力三要素作为切入点对新质生产力进行阐述之后,史丹总结了新质生产力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以人才为核心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三要素当中最重要的是人,特别是现在经济发展强调原始创新、自主创新时,人才更为重要,例如以前可以跟别人学,没有创新能力问题不是很大,但现在不行。”史丹表示,“国家的人才工作也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差距还很大,我们还需要培养一些创新的人才,要以问题为导向、产业发展为导向,而且科技投入一定要给青年人,允许容错创新的失败,同时要鼓励青年学者和企业家人才勇于创新,并且使他们取得合理的回报。”

    第二,史丹建议以新型工业化为抓手,促进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其实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例如装备制造业,是由生产工具的行业提供,现在国家提出了新的政策,叫做设备的大规模更新改造,通过改造不是说在原水平上更新换代,而是通过更新换代提升产业数字化、绿色化的水平,从而促进产业升级。”

    第三,对数字资产进行深度的开发,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同时要因地制宜地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江苏团讨论时也已经看到这样的问题,提出各地要因地制宜,发展自己的比较优势。”史丹说。

    针对劳动对象,史丹认为需要完善产业布局和国土空间的开发利用。“一是加快发展低空、航天和深海经济的发展,这是一个巨大的蓝海,全球也已经展开布局;二是加强产业专利布局,现在专利和标准是未来产业金融的核心,要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基础、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等,未来生物制造是最颠覆性的创新;三是优化产业组织和产业布局,形成要素协同,因为产业是三种要素的结合体,组织、优化和布局决定生产效率;四是用好国内国际两种市场、两种资源,要加大开放。”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金融
   第06版:财富
   第07版:资管
   第08版:资管
   第09版:银行
   第10版:银行
   第11版:保险·新金融
   第12版:新金融
   第13版:区域·地产
   第14版:地产
   第15版:地产·物业
   第16版:家电·文旅
   第17版:家居·建材
   第18版:医药·健康
   第19版:能源·化工
   第20版:能源·化工
   第21版:TMT
   第22版:TMT
   第23版:TMT
   第24版:游戏
   第25版:车视界
   第26版:车视界
   第27版:车视界
   第28版:车视界
   第29版:快消
   第30版:快消
   第31版:快消
   第32版:商业案例
中国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史丹:新质生产力要求生产力三要素“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