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银行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写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4月22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部门“划重点”制造业迎金融“大礼包”

    视觉中国/图

    本报记者杨井鑫北京报道

    4月16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深化制造业金融服务助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围绕金融支持制造强国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监管从优化金融供给、完善服务体系、加强风险防控等方面,对做好制造业金融服务提出了工作要求。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制造业是银行信贷投放的重点领域之一,信贷总量上持续维持两位数的增长,规模不断创历史新高。但是,由于制造业涉及范围较广,监管明确提出了金融服务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要求银行在加大信贷资源匹配的同时,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对不同类型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划重点”,并着重强调了提升制造业金融风险防控能力,营造良好金融市场秩序。

    制造业信贷规模激增

    国有六大行2023年制造业贷款总规模超过13.24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银行的信贷投放增速均在25%以上。

    从监管要求看,金融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投放力度仍是政策方向。此次《通知》明确提出,把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重点任务,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优化金融服务模式,增强金融专业化能力,推动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从各家银行的信贷投放看,制造业贷款的增长在2023年保持了较快的增速。上市银行2023年年报数据披露,截至2023年年末,工商银行(601398.SH)制造业贷款余额为3.8万亿元,年增8288.7亿元,增速为27.3%;农业银行(601288.SH)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95万亿元,增速为28%;建设银行(601939.SH)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7万亿元,年增4596.37亿元,增速为20.47%;中国银行(601988.SH)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33万亿元,年增5211.42亿元,增速为28.81%。另外,交通银行(601328.SH)制造业贷款余额为9545.86亿元,年增1180.54亿元,增速为14.11%;邮储银行(601658.SH)制造业贷款余额为5098.19亿元,增速为24.44%。

    统计数据显示,国有六大行2023年年制造业贷款总规模超过13.24万亿元,其中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中国银行三家银行的信贷投放增速均在25%以上。

    在股份制银行中,截至2023年年末,兴业银行(601166.SH)制造业贷款余额为7282.57亿元,同比增长24.42%;招商银行(600036.SH)制造业贷款余额为5770.26亿元,同比增长23.9%;中信银行(601998.SH)制造业贷款余额为5000.02亿元,同比增长19.19%;光大银行(601818.SH)制造业贷款余额为4449.13亿元,同比增长24.74%。

    “在银行加大对制造业支持过程中,多数银行将龙头制造企业作为信贷投放的重点,对产业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但是,不同银行对制造业支持的模式和领域存在差异,需要通过结构调整来明确重点支持的方向。”一家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表示。

    对于银行未来支持制造业的信贷投放方向,如今监管明确划出了重点。按照《通知》要求,监管将聚焦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点任务放在了支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支持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支持工业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四个“着力点”上。

    据了解,此次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涉及的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等薄弱领域被放在了金融支持的首位。监管要求银行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深入挖掘重点产业链企业和项目融资需求,综合采用银团贷款、联合授信等模式,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提供专业化金融服务。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强化对核心企业的融资服务,通过应收账款、票据、仓单和订单融资等方式促进产业链条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

    同时,产业科技创新有助于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监管要求银行完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强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积极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承担国家科技重大项目的企业等经营主体创新发展,推进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攻关突破。

    对于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监管则要求银行加强对传统制造业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的中长期资金支持,助力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生物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强化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信用贷款规模。优化制造业外贸金融供给,强化出口信用保险保障,支持汽车、家电、机械、航空、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等企业“走出去”。

    此外,监管还要求银行保险机构加大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支持力度,强化对智能装备、数字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新业态等领域的金融服务,支持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大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支持工业领域碳减排、绿色化改造、资源节约高效循环利用和绿色能源体系建设。

    银行风控守底线

    此次政策对金融支持制造业的贷款风控再次进行了强调,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时,也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坚守风险底线。

    在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中,监管针对制造业信贷提出了单列制造业信贷计划,明确支持重点和任务目标,推动更多信贷资源支持制造业发展,持续提升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占比,以及增加信用贷款投放,降低对抵质押物依赖等要求。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监管首次提出了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并对不同金融机构进行了任务的分配。政策性银行要利用政策性金融“资金规模大、贷款期限长”的特点,更好服务制造强国重大工程建设,以政策性转贷款带动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大型银行要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领域加强研究,优化金融资源区域协调分配,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股份制银行要坚持差异化市场定位,深化对制造业细分领域及重点投向的金融服务。地方法人银行要发挥深耕地方经济的特色优势,合理确定经营半径,精准服务当地制造业企业。非银行金融机构要根据自身定位,在市场开拓、服务质效、风险管理上提升竞争力。保险公司要完善制造业保险体系,为制造业提供多方面的保险保障。

    “按照监管的思路,不同类型金融支持制造业的侧重点将有所不同。以银行为例,政策性银行的支持重点在工程建设方面,核心技术的攻关落在了国有大行肩上。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则要发挥差异化定位和特色优势提供金融服务。”上述国有大行信贷部人士认为,多层次服务体系的建立将有助于银行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在服务制造业主体时更加专业化。

    此次政策对金融支持制造业的贷款风控再次进行了强调,要求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时,也要遵循市场化原则,坚守风险底线。

    记者注意到,在各家银行支持制造业的同时,信贷的资产质量也出现了分化。公开信息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四家国有大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分别为2.35%、2.03%、1.81%和1.44%,分别较2023年年初的不良率3.02%、2.59%、2.80%和1.89%下降明显。但是,部分股份行和中小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大幅上升。

    同样是对制造业的贷款,为何资产质量出现明显分化呢? 一家券商分析师认为,传统制造业与先进制造业、头部制造企业与中小制造企业,以及不同行业的制造企业的贷款风险都差别较大。“头部银行在争抢客户和市场时优势更大,客户的资质条件更好意味着信贷资产质量更优。反之,一些中小银行在信贷投放时可能会降低准入标准,风险也会相应更高。”

    对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相关负责人称,银行要树立审慎经营理念,加强内控合规建设和全面风险管理。坚持自主决策、独立审贷、自担风险原则,做实贷款“三查”,落实好还款来源,严格制造业贷款分类,真实反映风险情况。避免过度竞争和“搭便车”“垒大户”等行为,营造良好金融市场秩序。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写
   第04版:要闻
   第05版:金融
   第06版:财富
   第07版:资管
   第08版:资管
   第09版:银行
   第10版:银行
   第11版:保险·新金融
   第12版:新金融
   第13版:区域·地产
   第14版:智造
   第15版:地产
   第16版:家电
   第17版:航空·文旅
   第18版:医药·健康
   第19版:能源·化工
   第20版:游戏
   第21版:TMT
   第22版:TMT
   第23版:TMT
   第24版:TMT
   第25版:车视界
   第26版:车视界
   第27版:车视界
   第28版:车视界
   第29版:快消
   第30版:快消
   第31版:快消
   第32版:商业案例
银行创新科技金融 助推新质生产力
三部门“划重点”制造业迎金融“大礼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