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颜世龙潍坊报道
10月19日,“‘向海图强向海而兴’潍坊渤海湾高质量发展对接洽谈会”在山东潍坊举行。会议由中国经营报社和中共潍坊市委宣传部共同举办,旨在搭建一个高端对话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共同探讨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
山东省社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山东省海洋经济文化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崔凤祥在会上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山东省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开发起步早,多个海洋产业长期位居全国第一位。在发挥好传统优势的同时,山东省要将海洋高端装备产业列为补链、强链的关键所在,同时要将山东省与央企的产业布局进行双向融合和落地。潍坊凭借鲜明的产业特色和资源等优势,完全可以挑起渤海湾高质量发展的大梁。
崔凤祥在回顾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历程时表示,山东自上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探索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并在1992年加速了“海上山东”建设,将其与“黄河三角洲”开发作为两大跨世纪战略任务。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视察山东,明确指出山东要为海洋强国建设贡献力量,这使山东的海洋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
山东海洋资源丰富且开发历史悠久。早期由于船舶和海洋装备技术限制,人类的海洋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近海和浅海区域,而渤海水深适中(平均18米),非常适合渔业捕捞和海产养殖。加上山东沿海地区少有台风等极端天气,为当地的海洋开发和文化积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改革开放后,山东成为中国最早进军海洋领域的省份之一。
崔凤祥强调,除了自然资源优势外,山东还具备强大的海洋科技力量,尤其是在向深海、远海发展的过程中,科技成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山东拥有一大批国字号的科研院所和央企,形成了良好的科技梯次开发格局。
尽管山东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多个全国第一,例如在海洋化工、海洋生物医药、交通运输、海洋渔业等领域表现突出,但在船舶和海洋高端装备制造业上,山东位列全国第五。这一领域的相对劣势正是山东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
崔凤祥指出,山东在海洋经济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方面表现十分强劲,如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产业已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在第二产业,特别是船舶和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方面,虽然近年来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但仍需补链和强链。为此,山东省已经加强与央企的合作,通过省级层面的合作协议,将山东的海洋装备发展规划纳入央企的长远发展战略中,同时推动相关项目在山东的落地实施。
他还提到,潍坊市的潍柴集团在船用发动机领域取得了全球领先的成就,并成功与央企的海工装备项目进行上下游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成为山东海洋装备制造产业的重要一环。
相比山东省其他沿海城市如青岛、烟台和日照,潍坊市的海洋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特色。崔凤祥指出,潍坊的沿海区域多为淤泥质海滩,与基岩质海滩有显著区别。这一特质虽然限制了潍坊建设大型港口的能力,但也为其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独特的优势。潍坊拥有广阔的沿海腹地,适合大规模发展海洋化工和水产养殖业,尤其是在地下卤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潍坊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具体到潍坊的产业布局,崔凤祥表示,潍坊不仅在船用发动机和海洋装备制造领域取得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影响力,在海洋化工方面也形成了鲜明的产业特色。潍坊的地下卤水资源为精细化的海洋化工开发和水产养殖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而其广阔的沿海开发空间则吸引了众多上下游企业在此聚集,形成了良好的产业链配套环境。
展望未来,崔凤祥认为,潍坊要在渤海湾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进一步突出自身的产业和资源优势,尤其是要充分挖掘滨海区的潜力。他强调,潍坊的海洋文化底蕴深厚,滨海区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通过结合国家海洋强国战略,潍坊完全有能力在海洋经济领域走在全国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