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索寒雪北京报道
“我们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在增加,从周边国家进口的大豆也在增加。”华鸿投资有限公司董事徐建飞近日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徐建飞从事大豆贸易近30年,曾在央企担任贸易领域负责人,并代表央企考察过多个大豆出口国。“当前,农产品过多依赖某一个发达国家的格局,正在被打破。”徐建飞说。
“目前全球农业面临的风险挑战比30年前更加严峻,粮食安全不稳定、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中方愿与各国加强合作,以确保粮食安全为底线,维护全球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11月25日,在第十五届农业贸易政策国际会议即第二届链博会首场专题活动上,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张治礼在致辞时表示。
推动多边农业贸易
在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方面,中国建设性地参与了多边农业贸易规则的谈判,并推动逐步优化贸易规则制度,协调将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国际议程的优先重点,推动构建更加公平的农业贸易秩序。
近年来,全球农业的不确定性影响逐渐显现。
“现在供应链卡点、堵点增多,影响了农产品与贸易的可获得性。”农业农村部相关人员向记者透露,“近年来,部分国家频繁出台出口限制政策,巴拿马运河航运成本增加,这些都影响了农产品在全球的有序流通和分配。”
联合国多个组织联合发布的《2024全球粮食危机报告》也指出,2023年仍然有59个国家和地区约2.82亿人口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问题,且随着地缘冲突、极端天气等负面因素加剧,情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更严重的是,全球农业增产稳供的风险也在加剧。
据了解,全球约有1/3的土壤出现不同程度的退化,超过60%的灌溉性农田水资源严重缺乏,每年至少损失1亿公顷健康高产的土地,稳产增产的难度持续加大。此外极端天气频发,部分主产国农牧业减产严重。
利用农业贸易解决不同国家面临的农业问题,是“再全球化”进程中推动农业合作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农业贸易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途径,也是服务外交大局的最优资源。”农业农村部贸促中心马洪涛向记者表示,近年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粮食安全形势面临风险,但中国农业贸易规模保持稳定增长,农业贸易自由化水平不断提升,使中国成为全球农产品市场运行的“稳定器”,为推动“再全球化”作出积极贡献。
在维护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系方面,中国建设性地参与了多边农业贸易规则的谈判,并推动逐步优化贸易规则制度,在20国集团、金砖国家、上合组织等多边框架下,协调将农业农村发展作为国际议程的优先重点,推动构建更加公平的农业贸易秩序。
除此之外,通过数字化赋能农业也成为行业的主旋律。
“数字化正在推动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国家数字渔业创新中心主任李道亮表示。根据他的统计,通过数字化转型,中国农产品产量可以实现数十倍的增长。
李道亮举例称:“我们建设了一个鱼菜工程智能工厂,上层种菜,下层养鱼,然后把鱼的粪便变成菜的基质,这样可以形成一个循环农业。”
南京农业大学钟山首席教授、国际食品与农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朱晶表示,在农业服务贸易领域里面,数字化是赋能农业服务贸易向外拓展的一个重要抓手。
推动农业绿色转型
2021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24.8万吨,连续6年保持负增长。科学用药技术大面积推广,绿色高效农药加快应用,农药利用率稳步提升,2021年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1.8%。
在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绿色发展理念也贯穿了农业发展的全流程。
围绕化肥使用的减量化问题,近年来农业农村部开展了化肥使用零增长、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以及化肥减量化一系列重大行动。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张宪法表示,随着化肥使用量的持续下降,化肥的利用率持续提高。“一增一减的数据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在科学施肥、精准高效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3年全国农用化肥施用量5021.7万吨,较2015年减少1000.9万吨、减少16.6%,连续8年保持下降趋势。
中国农业科学院和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联合发布的《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23》也显示,2022年,全国水稻、小麦、玉米三大粮食作物的化肥利用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为41.3%、41.8%,总量下降、农业绿色发展水平提升。
张宪法表示,2021年全国农药使用量为24.8万吨,连续6年保持负增长。科学用药技术大面积推广,绿色高效农药加快应用,农药利用率稳步提升,2021年三大粮食作物农药利用率达到41.8%。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95亿吨,实现了“二十连增”,这为全球粮食市场提供了坚实的供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