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顾梦轩夏欣广州北京报道
基金公司想要规模壮大必须依靠投研实力是行业共识,但《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中小基金公司的发展似乎偏离了这一定律。
海通证券2025年1月发布的《基金公司权益及固定收益类资产排行榜》(以下简称《排行榜》)显示,不论是短期业绩还是中长期业绩,许多中小基金公司都有极其亮眼的成绩。以最近一年业绩为例,截至2024年12月31日,权益类资产收益率排名前十的均为中小基金公司。如若拉长时间看,中小基金公司依然抗打,相比之下,头部基金公司的业绩表现平平。部分中小基金公司的业绩为何如此优秀? 想要实现规模发展,中小基金公司该如何破局?
加码AI投资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最近一年权益类资产收益率排名前十的均为中小基金公司。
根据《排行榜》数据,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最近一年权益类资产收益率排名前十的均为中小基金公司,分别是国融基金、华润元大基金、财通基金、中航基金、银河基金、宏利基金、东吴基金、百嘉基金、兴合基金、西藏东财基金。排名第二的华润元大基金,最近三年权益类资产收益率也很优秀,排名第三。
Wind数据显示,目前华润元大基金共有10只权益基金(份额分开),截至2025年2月26日,10只基金最近一年的收益均超10%,收益最高的是华润元大信息传媒科技基金A份额(34.31%);最近两年收益率则高达60.36%。
Wind数据显示,华润元大基金只有两名权益投资基金经理——刘宏毅、李武群,分别管理4只、6只基金。记者注意到,华润元大基金有3只成立于2013—2014年的基金,分别是华润元大信息传媒科技基金A份额、华润元大富时中国A50A份额以及华润元大安鑫基金A份额。这3只基金成立以来收益惊人,分别为233.55%、175.94%和159.15%。
其中,华润元大信息传媒科技基金业绩最好,虽然基金经理几经更迭,依然业绩优秀。现任基金经理刘宏毅多年以来一直看好中国科技成长股,2024年押中了AI投资机会。他在季报中表示,2024年四季度,A股高位震荡:投资者对宏观政策的各种猜测,主导市场短期波动。科技板块跟随市场整体抬升后,回归产业逻辑:AI投资仍在加码,国内AI的商业化尝试、海外AI应用扩散引起投资者广泛关注。基金将继续挖掘AI相关投资机会,力争获取技术拐点的超额回报。
短中长业绩优秀
最近三年权益类资产收益率前十中,有7家中小基金公司。
从中长期业绩看,中小基金公司实力也很抗打。
记者查询《排行榜》最近三年权益类资产收益率前十发现,华润元大基金依然在列,除此之外,上榜的还包括英大基金、国金基金、中科沃土基金以及红塔红土基金等7家中小基金公司。最近五年业绩前十的中小基金公司有中庚基金、东吴基金、金信基金和淳厚基金。最近十年业绩前十的基金公司规模集中在1000亿—6000亿元上下。
事实上,一家基金公司很难保持短中长期业绩同时优秀,金元顺安基金就是典型。《排行榜》显示,这家基金公司最近三年、最近五年权益类资产收益率均排名第一,但最近一年却跌至167名(倒数第二)。再如中航基金,其最近五年、最近三年权益类资产收益率均在100名开外,但最近一年收益率排名却升至第四名。
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高级分析师李一鸣指出,基金公司的整体业绩表现会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基金的投资策略通常会有其不适应的市场环境之处,比如成长风格的基金经理在价值行情中可能无法取得好的表现。因此,需要从长期的角度来评价基金的业绩表现,考察基金经理在经历完整市场周期后的投资能力。此外,基金的业绩持续性还受到基金经理任职稳定性的影响,如果基金经理发生变化,可能会造成基金过去的业绩表现在未来无法持续。如果基金的投资比较依赖研究团队,那研究团队的变化也可能会对基金的运作带来影响。
即使如此,记者发现,仍然有基金公司能做到业绩稳定,且长期优秀。以财通基金为例,其最近十年权益类资产收益率排名第一,最近七年收益率排名第三,最近五年收益率排名第十,最近一年收益率排名第三。再比如银河基金,最近十年收益率排名第四,最近一年排名第五,最近七年和最近五年排名虽未进前十,但也在行业前50名之内。
银河基金有关人士表示,近年来,为提升投研能力,银河基金坚持将夯实投研能力作为立身之本,持续推进“平台型、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投研体系建设。第一,优化投研管理流程,完善研究框架。第二,加强投研一体化建设,提升投研转化率。第三,聚焦新质生产力,提升研究赋能水平。
记者注意到,不论是短期业绩还是中长期业绩,权益类资产收益率排名前十名中,都鲜有头部基金公司的身影。以最近五年业绩为例,资产规模前四的基金公司都未进入前十,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广发基金、南方基金权益类资产收益率排名分别是45、51、84和89名。
为何头部基金公司的权益投资业绩欠佳? 对此,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表示,中小基金公司在权益投资方面排名居前的原因首先还是和A股市场风格密切相关。A股市场具有波动性较大、市场轮动快的特征。而中小基金公司有很多主动权益产品,大多相对规模较小,行业调整、仓位调整更加灵活,更加适应A股的市场特征。而头部公司管理规模庞大,调仓成本高、难度大,可能因策略保守而错失机会。
其次,中小基金公司可以更多聚焦细分行业和领域,也可以更多挖掘中小市值标的中具有超额收益的品种。而头部基金公司重仓股票大多会选择大盘蓝筹股为主,同时由于规模较大,更强调行业均衡配置,并且操作上对风险的控制会更加严格,所以超额收益的空间会被进一步压缩。
“我们不能简单认为头部基金公司的权益投研能力就一定比中小基金公司弱。”王铁牛分析,如果规模小的基金产品在获得市场资金的快速涌入后,其获得超额收益的能力也会相应下降,基金行业存在的“冠军魔咒”就可佐证相应的问题。王铁牛建议,投资者还是要从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的维度,重点关注基金公司的整体投研实力、风控能力和规模适应性综合评估等方面,选择适合自己投资偏好的产品。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夏盛尹则表示,头部公司与中小基金公司在投研管理上的差异体现在资源、规模和复杂度等方面。头部公司通常拥有更庞大的投研团队、更丰富的数据资源和更先进的技术工具,能够覆盖更广泛的市场和资产类别。然而,规模较大也意味着管理复杂度增加,尤其是在信息传递、决策效率和团队协作方面。中小基金公司虽然资源有限,但决策链条短,灵活性高,能够更快响应市场变化。
“差异化+生态化”破局
同质化竞争下难以突围,破局需“差异化+生态化”。
虽然有优秀的业绩支撑,但部分业绩优秀的中小基金公司的规模却难有起色。Wind数据显示,截至2月26日,华润元大基金、东吴基金、淳厚基金的资产规模只有227.57亿元、399.85亿元、231.38亿元。
为何部分中小基金公司业绩表现优秀,却依然面临“长不大”的难题?
上海某中小基金公司人士向记者指出:“从产品线方面,我们很难像大公司一样去铺大而全的产品线、全场跑马圈地,我们产品线更多的是配合公司禀赋去满足部分市场需求。从资源方面,在与银行、券商等平台的合作上,我们也很难像大公司一样拥有很大的资源去谈合作。”
夏盛尹表示,业绩是基础,但制约中小基金公司发展的因素更在“生态短板”:一是品牌认知弱,渠道议价能力不足;二是客户信任门槛高,缺乏长期资金沉淀;三是同质化竞争下难以突围,破局需“差异化+生态化”:特色定位,深耕细分策略,建立标签化产品;品牌建设,通过持续稳定的业绩和透明的沟通,建立市场信任;此外还要在渠道拓展、客户服务、人才吸引、合规管理与风控等方面发力。
李一鸣表示,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在做好业绩的同时,制约其规模壮大的因素会有多种。例如基金公司品牌影响力不足,与头部基金公司相比,中小基金公司在品牌影响力方面可能处于劣势,这限制了其吸引新客户和扩大规模的能力。此外,中小基金公司在销售渠道方面可能面临资源有限的挑战,这影响了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除了提升投研能力外,中小基金公司可以从哪些方面发力?
湘财基金有关人士表示,中小基金公司的短板是全方位的,比如代销渠道、机构准入、产品审批、人才吸引、品牌影响等都构成一定的制约因素。为此,中小基金公司要聚焦细分赛道,比如主抓权益或者固收投资,发力电商渠道,用股权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等,构建在特定领域的相对竞争优势。
淳厚基金相关人士表示,可以通过多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适当降低线下高成本投入,注意线上多维度曝光。多元化布局产品,发挥公司投研优势,同时重视创新产品设计,开发特色新产品类型,减少扎堆竞争。拓展多类客户资源,除传统渠道外打通新渠道联系,拓展机构及电商客户等。
中航基金总经理助理韩浩表示,资产管理规模是基金公司在人才团队、投资业绩、产品设计、公司品牌、营销渠道、资金实力等各方面综合实力竞争的结果。而中小基金公司则往往受制团队力量不足、品牌声誉低、营销渠道窄、资金实力薄弱等劣势。为规避或降低竞争劣势的拖累,基金公司可立足公司自身实际,选择专业化和差异化发展道路,明确品牌定位和特色,打造差异化品牌形象;在产品设计上更需了解和顺应投资者需求和市场趋势,及时推出创新产品;提供更灵活的薪酬福利体系方案,增加绩效奖金、股权激励等,吸引和留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