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黎竹 孙吉正北京报道
近日,教育部会同多部门联合印发《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
据悉,《管理办法》有利于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推进高校人才培养与工程实践、科技创新有机结合。但众多采访对象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关于产教融合的文件已发过不少,但目前来看效果并不明显。
全国工商联民办教育出资者商会监事长马学雷认为,学校在推动产教融合方面需要更积极主动,但仅仅依靠学校的热情和资源可能不足以打动企业。产教融合的一个关键点是学校如何让企业看到合作带来的实际好处。目前的体制下,政府部门在推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掌握着招生计划、项目经费、税收优惠和办学权提升等方面的审批权,应该在税收优惠和行政资源协调方面提供支持。
聚焦教师主体
事实上,产教融合一直是当下科学教育的痛点。
“作为首个聚焦普通本科高校产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出台的专门文件,《管理办法》围绕产业兼职教师选聘、不同主体工作任务、相关政策支持等方面提出创新举措,充分调动产业兼职教师、普通本科高校、企事业单位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加强产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教师工作司负责人如此介绍。
《管理办法》中明确提到,“产业兼职教师”是指由普通本科高等学校聘请,以兼职方式承担特定教育教学和实践创新任务的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这是进一步强调聘请业界导师进入学校,从事人才培养工作,最终是要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
中国教科研体制所副所长张家勇指出,在人工智能加速引领科技变革,数字化转型加速推动产业升级中,产教融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创新技术的应用,产教融合可以更有效地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建、人才共育,推动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智能化、数字化生产模式,适应未来工作的变化。
事实上,产教融合一直是当下科学教育的痛点。记者注意到,在列出优先聘请条件时,部分符合条件的产业兼职教师具备优先聘请权,包括拥有重大发明专利或掌握关键技术,或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者;在新兴产业发展中主持制定前沿应用技术标准、掌握前沿核心技术者;在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对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等方面有突出贡献者;大型企业、上市公司、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管、生产运营或技术负责人。
这些条件说明,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人才交流通道是当下所需。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这可能在一定范围内能解决一些问题,至少给“学校聘请产业兼职教师”这件事一个凭据,但深层次原因还涉及管理体制的问题。除了涉及兼职人员的编制管理外,目前学校方面倾向于维稳。“如果要真正解决产教融合的实际问题,可以赋予学校更多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学校也应更主动一些。”
马学雷则指出,当下“校热企冷”是常态,要长效、常态、持续地落实产教融合,就要重视推动学校和企业的动力机制设计。“现在学校基本上属于行政驱动型,企业则属于市场驱动型,两者怎么捏合到一起,还需要把激励举措落到实处。”
挂名现象普遍
此次《管理办法》的亮点之一是建立多措并举的支持体系。
近年来,我国一直倡导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但采访中有个一致的观点是:产业兼职教师存在感不强,未能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多位在校学生告诉记者,在完成毕业论文或作品时,学校会尽量为每位学生配置相应的业界导师。进入研究阶段的硕士生或博士生则更甚一筹,入校后就可能迎来一对一的业界导师。
根据部分采访对象的反馈来看,业界导师挂名现象普遍,甚至存在双方从未见过面的现象。“其实没有什么用,并不会实际去教任何东西,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就业人脉而已。”本科生张京(化名)向记者表示。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产业兼职教师之所以没有深入教学,学校和企业两方面都存在问题。“从学校角度来说,并非追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目前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以升学为导向、没有很好地重视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从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角度来讲,投入积极性并不高,这是因为要花费很多精力和人力,但对于自己来说是没有收益的,也不划算。”
“对企业来说,考虑的是能不能获得市场收益,如果没有市场收益,凭什么支持专家和技术人员去学校兼职,还担心知识产权问题;对于学校的具体工作人员来说,引进产业教师是一个麻烦事,课程设置、实习实训、教学研发等都可能得调整,还应该和双方切身的利益结合。”马学雷表示。
记者注意到,此次《管理办法》的亮点之一是建立多措并举的支持体系。具体来看,包括教育行政部门对相关高校在国家级人才项目、奖励计划申报方面予以倾斜支持,加大专项招生计划支持力度,支持企业设立配套产业兼职教师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等。
如何加大对产业兼职教师的支持力度?《管理办法》中提到,中央组织部、教育部在相关人才计划中加大支持力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加大对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支持。从事产教融合的企事业单位按规定享受现行税费优惠政策。
采访对象也认为,调动多个部门的资源,加大对产业兼职教师工作的支持力度在一定程度上能使校企双方合作更积极。“《管理办法》的出台相当于给了一把‘尚方宝剑’,给了有想法有作为的学校和企业人员以东风,可以明正言顺通过自己的努力、工作成绩获得各个部门的资源支持。而各政府部门也要依据文件精神,把本部门负责支持的部分落到实处,并尽可能地形成跨部门的协同合作。”马学雷表示。
如何借势落地
业内专家提到,在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方面存在“校热企冷”的问题。
在业内看来,《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东风已起,如何借助政策支持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推动人才培养质量、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服务效能的全面提升,仍需要多方合力探索。
当下,国内的技术革新和数字化转型对人才需求影响较大,而部分学生在就业时也会面临“错位”困境:即学术背景和所学的传统知识往往与行业对技能的最新需求存在差距。
业内专家提到,在加强学校和企业间的合作方面,与职业教育一样,存在“校热企冷”的问题,应考虑如何激发企业参与教育的意愿,就双方的需求达成一致,比如普通本科高校的产教融合也可以向德国的双轨制借鉴经验。
马学雷提到,斯坦福大学的产教融合模式是范式之一,政府助力和市场运作共同作用。从底层机制来看,我国高校不太一样,但也可以借鉴,校企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获得市场动力,把工作做好后更能获得政府资源配置。所以校企一线工作的领军人物及核心团队的创新探索很重要,就像一把钥匙,打通学校和企业、政府与市场、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联系,形成利益推进、闭环联动的普通高校产业兼职教师运行模式。
熊丙奇则以德国的双轨制中的“工学交替”为例指出,目前我国正在向高端制造业升级,企业也需要高端的人才,例如航空公司培招飞行员就是长周期的,所以航空公司会主动与大学合作。
如何加速教育链、人才链和产业链、创新链间的融合,亦可以学习部分学校经验。据了解,扬州大学目前构建起“三维评价”选聘体系:学术贡献度看专利转化,产业契合度查项目实绩,育人匹配度观带教经验。过去5年,扬州大学产业兼职教师与高校合作开展科研项目近600余项,获授权专利近400余件。
“当下很多企业没有长期的人力资源规划意识,觉得并不缺人才,没有积极性愿意到学校里面进行人才培养,但实际上在人口情况发生变化以后,就应该建立长期的人才储备意识,包括各个年龄段的管理人才储备。如果企业没有积极性,仅依靠外部力量来推进比较艰难,最终还是要发挥其内驱力。”熊丙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