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炳锋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
本报记者尹丽梅童海华上海报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汽车产业发展,对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做大做强民族汽车品牌提出了殷切期望,汽车行业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中国汽车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稳居全球第一。当前,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用户体量,汽车保有量达到3.2亿辆,新车销售在全球占比超过30%,已成为全球最活跃的汽车市场。我国汽车消费零售总额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0%以上,是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撑,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11月9日,在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2届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付炳锋回顾和总结了中国汽车产业10年来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付炳锋看来,10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完备的政策法规体系从战略上进行了顶层设计和中长期规划,对产业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如期实现,智能汽车成为全球热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将进一步巩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
在行业运行层面,我国先后多次推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其中乘用车购置税减半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加之历年来地方政府均积极配合,采取稳增长、促消费措施,使汽车行业始终运行在正常轨道。
“10年来,中国培育了全球最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为全球车企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增强了企业抗风险能力。中国消费者也乐于接受新事物,很大程度上加速了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国品牌乘用车企业也充分发挥主场优势,品牌向上取得长足进步,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48%。中国也成为汽车主要出口国,标志着中国制造竞争力稳步提升。”付炳锋说。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之路并非一条坦途,而是在转型中锤炼出了超强韧性。
2017年,我国汽车产业销量达到顶峰后,市场连续三年下降,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落后产能逐渐被市场淘汰,电动化、智能化成为行业发展新动能,2021年结束了“三连降”。今年前三季度,汽车产业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同比增长4.4%。
整体来看,乘用车较早进入转型调整期,实现良性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乘用车新能源占比已达25.7%。叠加稳增长、促消费政策实施,我国乘用车市场呈现两位数增长。
长期以来,商用车全面支撑了国家建设和经济运行保障,2020年销售超500万辆,达到峰值。然而,商用车市场进入转型较晚,近年来下降幅度较大,转型进入关键期。
在付炳锋看来,随着汽车行业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客观地讲,传统车企挑战巨大,承担着双重压力,既要维护老产品又要开发新产品,既要维护老市场又要开拓新市场。不过,近年来,传统车企持续加大在新能源智能网联上的投入,开发新平台产品,构建新技术体系,成功实现了转身,取得了亮眼的成绩。
在中国汽车产业的舞台上,造车新势力、ICT企业率先抓住转型机遇,纷纷入局,在销量、品牌认知等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目前,造车新势力在乘用车领域占比已超过6%,占新能源乘用车份额超20%。
近几年,跨国车企也感受到了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不断加大在中国的研发投入,开启新一轮战略合作,巩固扩大影响力。
“目前,转型还在进行,所有车企都已整装待发,共同迎接汽车百年变局新局面的到来。”付炳锋说。
当前,电动化、智能化正在引领汽车产业发生变革。付炳锋指出,近年来我国汽车产业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场景应用推陈出新。但本土汽车基础软件,尤其是操作系统核心技术依旧薄弱,研发较为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化效应和行业合力。因此,聚焦操作系统内核,由内向外逐级延伸,打造支撑单车智能和车路协同的底层技术,是当前最紧迫的任务,窗口期短暂。
与此同时,他认为,在探寻汽车产业低碳、零碳发展上,发达国家走在了前面,在相关标准法规领域获得话语权。未来,低碳化是开启国际市场的金钥匙,中国应把握机遇,主动参与国际大循环。
“标准体系建设先行,是进入国际赛场的重要基础。汽车行业碳排放要全生命周期系统考虑。车企责任主要在制造过程,同时也要带动上游、服务下游,为全生命周期降碳提供技术支持,全面带动相关工业体系进一步缩小差距,实现高质量发展。”付炳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