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谭伦北京报道
1764年,当第一台自动纺纱机出现在英国并开启全球工业时代的序曲时,人们惊叹于机器将带来的社会生产力跃升,也在畅想260多年后的工业制造会迈入怎样的一个时代。但到了2024年,当全人类都在全面拥抱人工智能袭来的浪潮时,制造业却似乎成了被遗忘的一角。
根据咨询公司凯捷统计,到2023年,全球只有欧洲顶级制造企业的AI应用普及率超过30%,日本制造企业的AI应用率勉强达到30%,美国制造企业为28%,而中国制造企业则仅有11%。
“这意味着,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仍具备非常广阔的空间。”在3月20日“人工智能涌现产业生态焕新”专题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邓洲表示,虽然AI现在的应用领域已经十分广泛,但在制造业的应用非常有限。因此,与人工智能更好地融合,是制造业将面临的一次革命。
三大融合阶段
在邓洲调研过的案例中,2024年与2013年的一幕相似的场景令其印象深刻——同样一批流水线上的制衣机和制鞋机,同样一批忙碌于其间的制造工人。“在这个车间,这11年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邓洲感叹道。
即便将时间跨度拉长至100年,全球制造业的变化也并没有超出预期。在研讨会上,邓洲展示了100多年前就有过的意大利菲亚特汽车生产线、迪士尼乐园中的单轨列车,以及人们幻想过的未来生活场景,包括可视电话、家政机器人、遍布天际的飞行器……乃至当下产业正在热议的人形机器人,都在半个世纪甚至更久时间以前就已经被设计和想象出来了。
“我们惊叹数字经济在近十年、二十年的惊人发展,但是制造业显然还没有迎来一次彻底的变革。”邓洲表示,当前的制造业需要一场真正的革命,而AI是这场革命的引擎。
在邓洲看来,制造业和人工智能的融合分为浅层、中层、深层三个阶段。其中,浅层融合体现在管理、销售、采购等非生产环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邓洲指出,这一点,人类在过去的二三十年基本已经完成。
中层融合,则是当前大多数领先企业正在经历的阶段,主要特征体现在生产环节的自动化、柔性化和定制化,以此提升效率。以如今正在大规模普及的新一代工业机器人为例,邓洲表示,就是中层融合阶段的典型应用。
到了深层融合阶段,邓洲认为,将更多体现在重塑制造业的范式、盈利模式和生产模式。制造业将出现全新的形态,使用全新的生产工具,生产经过重新设计的全新产品。
机遇与挑战并存
虽然很难完全预测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后的新业态全貌,但邓洲展望了二者在实现深层融合后会出现的三大潜在影响。以范式改变为例,在他看来,人工智能会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对零边际成本的追求。
“制造业始终需要面对成本问题,但是数字经济会催生很多零边际成本的产业和业态,这也是未来智能制造的特征之一。”邓洲指出。
同时,制造业是产生碳排放的主要行业,但随着全球节能减排带来的压力,邓洲认为,未来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应用,最主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制造业绿色化的转型。
此外,在盈利模式层面,人工智能的赋能会加速制造业实现大规模、低成本的定制。“大规模制造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最伟大的创造和实践,也因此才使得更多的人享受到了工业化带来的福利。”邓洲表示。
当然,大规模制造的另一面往往对应缺少个性化,因为个性化意味着成本的抬升,进而抑制规模量产。但邓洲表示,人工智能会改变这一结果,使得大规模生产的同时兼顾柔性化,从而更多满足用户低成本的个性化需求。
邓洲还认为,在生产模式上,人工智能将带来高度的自动化、精准化、人性化,最终使人与机器在制造过程中进行协作,从而提升生产效率,这也将使得人机协作成为制造业最普遍的生产方式。
不过,图景虽然美好,但邓洲也坦言,人工智能在制造业领域的应用尚处于探索阶段,技术路径尚未清晰,因此产业发展还有很多课题需要探讨和研究,甚至会有大量的试错。“梦在远方,但路还不清晰,还得靠我们自己慢慢踩出来,选出一条最好、最优的道路前进。”邓洲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