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杜丽娟北京报道
伴随经济下行压力超出预期,中央围绕稳住经济大盘作出了一系列部署,无论是稳增长,还是保就业,目前看政策工具箱的储备相对充裕,但面临着比2020年更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如何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得更加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出台的一揽子财政、货币政策又该如何协调配合,以实现助企纾困,成为业界普遍关心的问题。
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主办、《财经智库》编辑部等承办的“稳增长·保就业”专家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认为,当前稳住市场主体是稳住经济大盘的牛鼻子,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所有的政策配置,首先以市场主体为主要聚焦点,唯有如此才能保增长、保就业。
事实上,对于当前的政策发力点应该聚焦在哪里的话题,目前学界和市场人士也持有不同的意见,在高培勇看来,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根基所在,应该以稳住市场主体来稳住经济大盘的运行。
一个细微的变化就可以为上述观点提供论证。
在各种场合,我们会发现市场主体一词的使用频率,已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企业。两者从区别看,企业指的是法人,而市场主体既包括法人,也包括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
“之所以在政策文件中,越来越多使用市场主体这种表述,我认为,最重要的考量在于市场主体的覆盖范围远大于企业,当我们讲国民经济根基的时候,其核心也是覆盖所有经济体,从这个角度看,两者具有一致性。”高培勇解释。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主体的总量为1.58亿户,其中有4800万户属于企业,也就是说,有1.1亿户属于自然人和非法人组织。从类别看,市场主体的覆盖范围已经囊括了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在内的所有经济体,这些市场主体直接参与了GDP的创造。
因此,只有稳住市场主体,才能稳住国民经济的根基,也只有市场主体兴旺了,国民经济才能兴旺。从一定意义上看,稳住经济大盘的实质就是稳住市场主体。
基于两者的关系,中央也提出了“稳增长、稳就业和稳物价”的三稳任务。高培勇认为,“三稳”之间起基础和决定因素的是稳就业。因为就业稳了,居民收入和民生才有保障,社会财富才能稳定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和现实数据一再表明,市场主体是稳就业的顶梁柱。
数据表明,目前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5%以上的就业岗位,支撑了4.4亿名城镇就业人员,以及近2.9亿名农民工就业。“今天的中国,除了5000万名公职人员,其余7亿多人就业的基本盘,主要依靠市场主体来稳定,这进一步表明,稳就业的关键在于稳市场主体。”高培勇说。
不仅如此,一个更现实的情况是,只有稳住了1.58亿户市场主体,才能尽快地让当前相对偏高的失业率降下来,也才能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6月15日,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5月份,16至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8.4%,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表示,年轻人失业率偏高的主要原因是,疫情影响下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吸纳就业能力有所下降,同时年轻人求职更倾向于稳定性强的岗位,这加剧了供需矛盾。
于企业而言,事实也正如付凌晖解释的那样。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以及国内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主体普遍面临着经营困难、利润下滑、资金断流甚至破产等困难的挑战。
高培勇表示,在这些困难和挑战中,蒙受冲击最大、最直接的一般是市场主体,特别是中小微市场主体,当前最需要对他们实施一揽子纾困帮扶政策,从而帮他们渡过难关。
在此背景下,国务院提出“6方面33项”稳住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从财政政策、金融政策到稳产业链供应链、促消费和有效投资、保能源安全和保障基本民生,这些政策落脚点也表明,中央旨在把市场主体作为各种政策措施的发力点。
“长期看,市场主体不仅关系着稳住经济大盘举措的成效,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稳住经济大盘的必经之路,倘若市场主体出了问题,那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也会出问题,因为离开了市场主体的发展和安全,经济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也难以谈起。”高培勇说。
而历史经验一再表明,在各种风险挑战面前,尤其是在极端情况下,保障经济的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基本前提,是守住不发生市场主体系统性风险这条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