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顾梦轩夏欣广州北京报道
低迷已久的医药板块近期开始反弹。Wind数据显示,在6月14日~7月14日,医药100成分股100只股票中,有65只取得正收益,其中美迪西股价涨幅32.55%,排名居首,诺禾致源和长春高新紧随其后,股价涨幅分别为26.29%和22.16%。受益于板块表现,医药类主题基金业绩也开始回暖。
诺安基金有关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2022年上半年,医药板块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政策和基本面的风险得到释放,估值水平回到了合理位置,板块超配比例处于过去10年的相对低位。医药板块自4月末触底反弹以来,市场整体风险偏好提升,在疫情复苏强预期的作用下,医药板块开始回暖,预期得到修复,可以理解为行业未来增长的确定性产生溢价。
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受益于板块回暖,相关医药主题基金业绩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弹。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3日,全市场188只医药主题基金中,有186只最近一个月收益为正。其中,信澳医药健康以14%收益居首,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行业A和创金合信医疗保健行业C以11.38%和11.32%的业绩位居第二和第三名。
谈及医药板块反弹的原因,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雒佑指出,从基本面来看,进入5月后,国内疫情整体可控,医药企业的基本生产经营已步入正常,同时叠加业绩预告期间中医药企业表现良好,为指数上升注入强心剂。同时近期多地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奥密克戎变异毒株具有传染性强的特点,另外猴痘确诊病例数量增加迅速,已引起WHO(世界卫生组织)以及重要国家的注意,短期内防疫依旧是主线,这对医药板块近期的回暖形成支撑。
从技术面来讲,雒佑认为,经过前期的深V走势,医药行业同样筑底,医药生物估值处于历史低位。截至7月12日,申万医药生物估值分位值为6.55%,处于近3年来低位;“经过2020年8月份以来的连续回调,医药行业当前估值已充分凸显投资价值。”雒佑说。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王铁牛指出,医药板块经过较长时间的回调,估值已经具备一定的性价比,相关板块有一定主力介入的迹象。
“从客观来看,由于稳增长预期,A股市场各个板块在五六月都有一定的反弹,医药板块也没有明显显示出超额收益。”王铁牛说,今年6月29日启动的医保谈判对于行业的影响。我们分析相关谈判会对部分创新药和一些相关板块有一定利好,这次反弹以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等创新药为主要驱动力。
结构性机会凸显
多只非医药主题基金的基金经理也对医药板块持续看好。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第一季度,70只基金持有复星医药4696.51万股,持股占流通股比2.34%;146只基金持有恒瑞医药19434.26万股。
具体来看,民生加银基金两只基金一季度新进复星医药44.77万股,太平基金的太平灵活配置基金一季度新进恒瑞医药130.2万股;诺安基金的诺安平衡、诺安新动力A等5只基金新进恒瑞医药174.26万股。
民生加银基金有关人士指出,看好医药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首先,从人口年龄结构来看,我国将迎来老龄化的加速阶段,医药需求也将迎来大的爆发;第二,经过多年的研发经验积累,多家公司推出了多个医药可选消费产品,能够迎合老百姓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第三,得益于我国大量生物医药人才的涌现,凭借较低人工成本的工程师红利,承接海外CDMO(委托生产服务平台)等产业的转移。
太平基金告诉记者,2021年以来,受各地疫情反复,集采杀价,创新药出海受阻等因素影响,医药板块经历了长达一年多的调整,当前平均估值水平处于2005年以来均值以下,行业估值溢价率也处于相对低位。从需求端来看,受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影响,医药行业的需求自然会持续增加,整体医药行业还是表现“刚需”属性。供给端同时也看到我国医药企业处于创新转型过程中,未来将不断满足民众的医药需求。
创金合信医疗保健基金经理皮劲松在选股时,主要关注产业逻辑以及上市公司竞争力。他认为,在医保控费及政策鼓励创新的多重产业环境下,医药板块投资机会和挑战并存,更多的是结构性机会,因此会关注符合行业发展方向的投资机会,包括创新和消费升级。在个股选择上,皮劲松更关注公司的产品竞争力、研发储备、商业模式、管理效率、财务指标等,选择历史经营业绩稳定、管理层积极进取的公司。
不过,也有基金经理对医药板块有不同看法。Wind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50只基金减持恒瑞医药合计2153.76万股。
利好多个细分领域
对于医药板块的未来行情,诺安基金指出,短期来看,疫情复苏逻辑下的医疗消费是主要关注方向;中期来看,制药板块、医疗新基建板块、中医药板块有望享受政策利好;长期来看,将回归医药行业的本质,即研发创新驱动和支付驱动,把握创新主线。
诺安基金认为,医药行业的需求刚性叠加医保支付的杠杆性,使得医药行业整体有望快速恢复,因疫情受到压制的药品、耗材、诊断试剂、专科医疗、二类疫苗、零售药房和OTC(非处方药)等领域有望重回增长趋势。
上述诺安基金人士认为,药品集采对相关企业带来的影响正逐渐出清,医保目录和基药目录的调整方案预计将更加友好,企业的增长水平较前两年将明显改善,目前制剂板块的估值处在历史底部区域,未来有望得到修复。其次,医疗新基建预计将是3~5年内行业发展的重点催化剂,目前国产替代率较低的医疗设备、医疗器械有望率先获益。“另外,从陆续出台的政策来看,中医药行业未来五年有望高质量发展,基层中医诊疗、中药配方颗粒、中药创新药等细分领域值得关注。”诺安基金有关人士说。
民生加银基金指出,对于投资医药板块的机会,首先是医药消费,尤其是儿科消费,主要是疫情复苏“撞上”暑假,而暑假作为儿科消费的旺季,需求相对刚性,恢复确定性高,速度快;第二是CDMO企业,海外产业转移的趋势仍在,多家CDMO扩产积极,市场将会打消对产业稳定性的担忧。
皮劲松则重点关注疫苗和医疗器械领域投资机会。他认为,国内疫苗大品种如宫颈癌疫苗、13价肺炎疫苗、二倍体狂苗等迎来放量周期,加上国内二类疫苗渗透率较低,相关企业有望保持较长时间的成长期;另外,二类疫苗属于自费产品,不受控费等政策影响。
对于医疗器械领域,皮劲松认为,国产医疗器械的技术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医疗器械领域整体成长性较好,政策鼓励器械研发、加快医疗资源下沉都利好国产医疗器械领域,包括高端医疗设备、内镜、电生理、人工心脏瓣膜等。
新冠检测机会不确定
民生加银基金认为,之前相对火爆的新冠检测领域主要伴随着疫情发生而产生波动,短期看,疫情大规模复发的概率不高,因此短期该领域投资机会并不多。
雒佑则有不同意见。他认为,全球疫情发展仍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包括新型变异株出现以及传染扩散的风险;国内新冠创新药研发仍具有较长的周期,同时在安全性、临床上市审批、产品产能等不确定性较强。而且,随着国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调整优化,核酸检测频次有所增加,同时多地实施核检常态化。雒佑测算,如果常态化检测在一二线城市铺开,每月会为检测服务端打开170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为检测试剂产品厂商打开25亿元-40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
因此,雒佑表示,短期内,市场对新冠检测有着较强的需求,第三方医学实验室仍将承担大部分检验任务,可以关注领先的第三方检测服务、核酸检测试剂及采样仓的公司。同时,“目前核酸检测试剂、运输等成本已无压降空间,处于‘薄利多销’的状态,核酸检测一体机相关的标的在后期也有强势需求。”雒佑强调。太平基金指出,近期国内疫情出现散发情况,当前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防控策略对奥密克戎变异株仍然有效,受益于新冠核酸检测需求增加,相关新冠检测公司将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