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秦玉芳广州报道
央行近日发布上半年社融数据显示,企业中长期贷款规模恢复快速增长趋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拉动银行对公信贷增长的主要支柱。
不过部分银行对公业务人士表示,银行对基建项目及企业授信的差异化策略明显,传统房地产类基建持续审慎,对绿色能源、数字基建等新基建产业资源倾斜力度更大。
与此同时,部分银行加快信贷结构优化调整,强化对“专精特新”、乡村振兴、绿色低碳等领域信贷客户、优质项目的挖掘拓展。预计下半年社会消费需求复苏,零售消费信贷也将成为拉动银行信贷增长的重要动力。
新基建信贷投入高速增长
央行数据显示,上半年人民币贷款增加13.68万亿元,同比多增9192亿元。6月企业部门新增人民币贷款2.21万亿元,同比多增7525亿元。其中,新增短期贷款6906亿元,同比多增3815亿元;新增中长期贷款1.45万亿元,同比多增6130亿元。
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中长期投资趋势凸显。银河证券在研报中指出,政策引导基建投资发力稳信用,需求端改善对信贷的提振作用亦在增强。
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7月13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乌克兰局势等超预期因素影响,我国经济面临一定下行压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成为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人民银行已经调增开发性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加大对长期有用、短期可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贷款支持力度。
6月29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用于补充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在内的重大项目资本金、但不超过全部资本金的50%,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
此前,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召开主要金融机构货币信贷形势分析会强调,要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围绕中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能源保供、水利基建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新基建信贷更受银行青睐。某城商银行对公业务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从产业分类来看,基础设施类项目或企业的授信融资是今年新增信贷业务的大头,不过传统的房地产基建项目银行依然很审慎,做的比较少,多是绿色基金、数字基建等新基建类信贷。
暨南大学南方高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长陈创练指出,新基建主要是指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今年更侧重于重大交通项目,其主要目标是为了推动城市化发展需求,加快我国的城市化发展进程。
从发布业绩快报的几家上市银行信贷情况来看,上半年基础建设类信贷成为支撑对公贷款规模快速增长的主力。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指出,2022年银行信贷投放着重点在于基建。
杨海平表示,2022年普惠型小微企业、“专精特新”、乡村振兴、绿色低碳、制造业仍然是投放重点,但这些领域信贷需求增加有限,信贷需求重点在房地产和基建,防止信贷塌方的重点领域也在于房地产和基建。“后续房地产融资和基建融资会发力,但房地产领域的着力点在于稳,重中之重是基建。”
信贷业务主战场转向
基建投资支撑中长期信贷快速增长的同时,上半年商业银行也在加快信贷结构优化调整步伐,信贷政策重点向“专精特新”智能制造、绿色低碳、普惠小微等领域倾斜。
某股份制银行深圳一支行业务负责人透露,最近两年银行一直比较重视先进制造产业、健康医疗、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业务布局,客户挖掘、授信审批等方面从总行政策资源到业务流程等方面都在逐步加码。“去年底以来,房地产信贷业务受到较大冲击,银行不得不加快新业务的拓展力度,‘专精特新’、ESG、普惠小微等领域的信贷增长非常明显。”
央行最新数据显示,6月末,投向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7%,比各项贷款的增速高18.5个百分点。
普惠小微和绿色低碳业务也成为商业银行新时期优化信贷业务、构建新增长点的重点。央行数据显示,截至目前,碳减排支持工具累计发放1827亿元,支持银行发放碳减排领域贷款3045亿元,带动减少碳排放超过6000万吨;截至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8%,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2.6个百分点。
此外,随着市场逐步回暖,消费信贷将是下半年银行信贷业务增长的重要动力。“6月以来,居民消费需求开始复苏,消费类信贷业务也有所好转。预计下半年疫情恢复叠加促消费政策的持续推进,将刺激社会消费需求进一步复苏,有利于信用卡等零售信贷的投放。”某股份银行广州分行零售业务人士如是表示。
长江证券研报认为,居民部门的信贷需求边际回暖,尽管单月新增金额8482亿元,依然同比少增203亿元,但今年1~5月居民贷款持续同比均显著少增,而6月少增金额已经快速收敛,其中居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单月新增金额较前几个月都明显回暖,整体同样呈现复苏趋势。
上述股份银行广州分行零售业务人士指出,做大消费信贷是零售业务信贷结构优化的大势所趋,随着需求回暖,下半年银行消费贷投入将会大幅增加,信贷结构会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