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金融为民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2024向“新”向“质”向未来

第03版
2024向“新”向“质”向未来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1月01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宽货币下的信贷风险逻辑

    银行信贷总量的高增长为实体企业创造了更好的融资环境,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了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                     视觉中国/图

    制造业企业

    小微企业科创企业

    文/杨井鑫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根本宗旨。作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发展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

    近年来,银行信贷总量的高增长为实体企业创造了更好的融资环境,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促进了资本积累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发展。与此同时,实体企业的盈利能力有所提升,市场竞争力增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银行信贷的风险稳中有降。

    实际上,不论是小微企业贷款还是制造业贷款或科创贷款,以往这类风险较高的贷款,如今则成为大部分银行信贷业务的重点。为何高风险领域贷款摇身一变成了银行争抢的“香饽饽”? 这与银行的信贷风险逻辑有着密切关系。

    2024年,在“稳经济”的政策引导下,加大信贷投放仍将是银行业的主旋律。同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也要求银行在金融风险上能够把好关,提升风险控制能力,尤其是创新使用新技术或模型,解决信贷主体需求和金融资源匹配的问题。

    信贷增量创新高

    金融支持“稳经济”被寄予厚望。信贷投放量加大,对经济企稳回升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023年10月底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并具体提出了金融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服务;要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三项任务。

    11月20日召开的中央金融委员会会议,审议通过了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相关重点任务分工方案,并要求按照分工方案要求严格履职尽责,全力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对于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要着力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注重做好跨周期和逆周期调节;对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而言,最重要的工作是全面加强金融监管,持续加大存量风险化解力度。

    12月18日,央行召开经济金融形势专家座谈会,央行行长潘功胜表示,要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包括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加强与财政、监管等政策的协调配合,持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合理把握利率水平,推动实体经济融资成本稳中有降;统筹内外均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央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我国人民币贷款余额为236.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前11个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21.58万亿元,同比多增1.55万亿元。市场预计,2023年全年新增贷款规模可能达到23万亿元,将再度创出历史新高。

    纵观历年的贷款数据,如今信贷投放的增速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16年我国信贷余额首次突破百万亿元,到2022年规模超过了200万亿元,而2023年11月末余额就超过236万亿元。

    “这两年,不少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大的困难,有效融资需求下降。按照国家的决策部署,金融系统要从信贷总量、结构和可持续三个方面着力,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接近监管的人士表示。

    该人士称,在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是监管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银行要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支持,减少信贷资金投放后迅速以定期存款等方式回流到银行系统的情况。

    11月8日,潘功胜在“金融街论坛”上亦表示,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优化新增贷款投向,这三方面对支撑经济增长同等重要。

    民生银行(600016.SH)首席经济学家温彬称,2024年,在“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以及信贷投放“总量适度、节奏平稳”的总基调下,货币信贷增长既会对实体经济保持稳固支持力度,又会强调可持续地平稳投放,更好匹配宏观经济发展和经营主体需求。金融机构将准确把握货币信贷供需规律和新特点,加强货币供应总量和结构双重调节,更好平滑月度和季度间波动,以信贷增长的稳定性促进我国经济稳定增长。

    风险稳中有降

    在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的同时,银行业的不良率则在持续下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主要监管指标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3.2万亿元,不良率为1.61%,为8年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自2015年以来,商业银行不良率在8年间呈现倒V字结构。2015年商业银行整体的不良率为1.67%,此后5年间缓慢上行至2020年的1.92%,然后下降至当前的1.61%。

    “与2017年以前相比,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和企业的融资环境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家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以前是企业求着银行放贷款,而今则是银行上门求着企业做贷款。同时,在政策的引导下,很多企业的贷款利率很低,银行之间在价格上的竞争很激烈。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小微贷、科创贷、制造业贷款等均是各家银行信贷的重点领域,银行争相抢夺客户,这与十年前的情况截然不同。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十年前,银行信贷都在‘垒大户’。小微企业贷款往往因金额小、风险高被银行拒之门外。可能100笔小微企业的贷款金额,比不上一笔规模企业的贷款金额,客观上造成了银行不太愿意发放小微企业贷款。但是,在利率市场化推进之后,银行息差收窄,政策鼓励银行业务下沉,并设置了监管考核指标,银行也意识到了小微信贷的重要性。”

    “此前市场普遍比较担忧银行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资产质量情况。然而普惠金融已经推进10年了,不少银行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是低于该行平均不良率的。”该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按照她的说法,在银行尝试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的同时,银行在商业模式上的探索和风控手段上的创新,对该项业务有着强而有力的支撑。以前,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大多是对单一企业的贷款。而今,该业务被放在供应链和产业链上进行,风控的手段也主要是基于对企业的画像,数据覆盖了企业的信息流、资金流、货物流。

    农业银行(601288.SH)相关人士表示,银行在对科创企业授信过程中,对于风险认知的逻辑也在变化。比如,以往采用抵押形式向银行申请贷款的企业被认定为优质企业,企业贷款利率有一定优惠。但是,当下科创类贷款多数以信用贷款为主,采用抵押形式贷款的企业反而资质相对不高。“资质好的企业都是做的信用贷款,只有资质相对差一些的企业,银行才会要求企业以抵押的形式做增信。”

    而对于银行而言,制造业的信贷风险也在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记者了解到,2017年以前,银行对于制造业贷款规模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部分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也持续处在高位。现在,制造业贷款在2023年5月末已经突破了30万亿元大关,仅2022年一年的新增贷款就达到4.7万亿元。

    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同样的制造企业,同样的银行,银行对企业风险评估的差异也会因为环境变化而有所不同,包括政策环境和企业融资环境,这从侧面也说明了金融对实体企业的重要性。”

    她向记者解释称,由于宏观经济形势变化,不少制造业企业在2017年至2018年间遇到了经营困难,盈利能力下降,向银行贷款较难,形成了恶性循环。很多企业流动性紧张,融资成本上升,甚至停产倒闭。而今,银行加大了对制造业的贷款力度,降低了融资成本,企业流动性充裕,盈利能力有所上升,形成了良性循环。

    实践证明,银行在加大制造业贷款规模的同时,领域贷款的不良率亦下降明显。上市银行业绩报显示,工商银行(601398.SH)2023年6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38万亿元,不良率为2.31%,而该行2020年年末制造业贷款余额为1.56万亿元,不良率为4.2%。建设银行(601939.SH)2023年6月末制造业贷款余额为2.14万亿元,不良率为2.15%,而2020年年末该行的制造业贷款余额为1.29万亿元,不良率为6.03%。

    此外,银行贷款利率的下降对企业来说也意义重大。四川省一家制造业企业集团财务总监对记者表示,大型制造业企业的盈利能力比较稳定,但是毛利率总体不高,大概在6%~8%。一旦企业融资成本太高,肯定是直接影响企业的利润,甚至会让企业生产亏损。“近两年,银行贷款利率持续下行,每年企业在贷款利息上的财务支出减少就有几百万元,这对于制造企业经营的帮助非常大。”

    “银行金融机构对于小微企业、制造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更多时候体现的是银行的责任担当,并非利润方面的考虑。银行在对实体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也不是看单笔信贷的利润,而是看整体的一揽子收益。银行在对企业让利的同时,帮助企业做强做大,也是与客户共同成长的一个过程。”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表示。

    她认为,如今整个社会的信息透明度、企业信息的可视化程度已很高,社会上专业服务于授信调查的机构已经为银行做了很多前瞻性的工作,为银行工作提供了支持和便利。随着经济的发展,金融场景越来越丰富,银行相应的业务和产品创新也越来越多。同时,银行信贷审批、风险管理文化变革,已经打破了旧的思维和管理制度,在判断新事物上已经逐步与实际相结合。

    “展望未来,监管一直强调金融的逆周期调节功能,信贷总量增加仍会是稳经济的一项重要手段。在银行信贷投放过程中,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更加广泛地应用于新场景,更准确地识别风险,以提升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质效。”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指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2024向“新”向“质”向未来
   第03版:2024向“新”向“质”向未来
   第04版:2024向“新”向“质”向未来
   第05版:新年特刊
   第06版:金融为民
   第07版:金融为民
   第08版:金融为民
   第09版:金融为民
   第10版:金融为民
   第11版:金融为民
   第12版:金融为民
   第13版:新年特刊
   第14版:产业蝶变
   第15版:产业蝶变
   第16版:产业蝶变
   第17版:产业蝶变
   第18版:产业蝶变
   第19版:产业蝶变
   第20版:产业蝶变
   第21版:新年特刊
   第22版:科技强国
   第23版:科技强国
   第24版:科技强国
   第25版:科技强国
   第26版:科技强国
   第27版:科技强国
   第28版:科技强国
   第29版:新年特刊
   第30版:消费革命
   第31版:消费革命
   第32版:消费革命
宽货币下的信贷风险逻辑
从“关键一跃”到“走深走实”资本市场释放枢纽效能
无标题
无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