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智能化、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制造业,提高产业工人的职业素养正成为当下的一个重要课题。
6月2日,全国总工会新闻中心举行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周年”新闻发布会,介绍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五年来的主要成效。全总提出,要高度重视提高工厂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进一步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显然,无论是“制造强国”战略的实施,还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推进,拥有良好职业素养的产业工人队伍都不可或缺。这也让我国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日益加深。鉴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鼓励借鉴“双元制”等教育模式,校企共同研究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那么,作为一家拥有155年历史,同时扎根中国已逾百年的德国家族企业,福伊特又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工匠人才的呢?福伊特在职业教育和校企合作方面又有哪些先进经验呢?
福伊特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丽告诉记者:“福伊特早在1910年就开始探索职业教育模式,对年轻学徒进行职业教育和培训,‘学徒制’是最早的雏形。在此之后,德国开始发展并推广‘双元制’教育模式。所谓‘双元制’,就是让企业和职业学校一起合作培养一线的高技能蓝领工人。如今在德国,无论是在职业学校还是大学,学生们都可以进入企业参加职业教育和实习。而建立福伊特中国培训中心正是我加入福伊特之后接收的第一个项目。”
王丽正是通过这个项目了解到“双元制”培训模式,之后前往德国参观职业学校和福伊特德国培训中心。随后,她在中国,包括在长三角地区也进行了一系列考察,调研内容涵盖多所学校的职业教育现状,以及当地企业的培训模式。
通过建立福伊特中国培训中心,福伊特集团把德国领先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成功引入中国,不仅培训了福伊特内部员工,也对外培养了不少优秀人才。只要是对此感兴趣的企业,都可以申请进入福伊特中国培训中心接受“双元制”教育。
“当时,我们也得到了昆山政府在政策以及教学设备方面的大力支持。如今,福伊特中国培训中心已经完成了总计约36万小时的各种培训。这些接受培训的学生中也有一部分加入了福伊特,也有的投身社会,加入到其他企业,都收到了很好的反馈。”王丽告诉记者。
在王丽看来,“以前我们常说职业教育出来的孩子们只懂理论,动手能力不强。但是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下,70%至80%的时间用于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20%至30%的时间用于理论教育。这种时间组合更加贴合一线生产的真实需求。”
与此同时,福伊特还面向未来人才发展的需求进行了相应的课程配置。“从内部角度而言,我们对福伊特旗下水电、造纸、驱动三大事业部进行了深入调研,详细了解到生产制造需要哪些关键技能,根据这些技能需求来定义并规划相应的课程安排。从外部角度而言,我们看到制造业对于人才都有共同的需求,比如车工、钳工等。不仅如此,我们始终没有停下创新的脚步,一直都在开发新的课程,比如我们开发出了一系列自动化相关的课程,来满足福伊特内部以及外部市场对新兴人才的需求。”王丽告诉记者。
王丽说:“在中国迈向现代化制造业、培育高技术人才的大环境下,福伊特很荣幸能够通过中国培训中心为国家战略添砖加瓦。我们与政府、社区合作,将福伊特中国培训中心打造成为昆山、苏州乃至长三角地区标杆性的人才培训基地。”
本版文章均由本报记者屈丽丽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