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屈丽丽北京报道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高度、推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推动人大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在“中国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汪铁民表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这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二是把实施宪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四是实行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五是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六是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做好人大对外工作;七是扎实推进‘四个机关’建设。”
对于上述成就的取得,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主任宋锐表示,“其根本在于党的科学理论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理论,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引和行动指南。”
人大制度十年成就
十年来,在完善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机制方面,约有30件关于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
人大制度十年理论和实践创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加强党对人大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强对人大工作的领导,2021年10月首次召开了中央人大工作会议,成为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对此,汪铁民表示,“我们知道,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党带领人民探索建立起来的,也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这项制度才能更加巩固完善、充满生机和活力。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特别是党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最首要的政治原则,最重要的政治规矩。”
数据显示,十年来,在完善党领导人大工作的制度机制方面,约有30件关于人大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相继出台。
2021年正值建党10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制度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赢得战略主动的重要优势。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制度稳则国家稳,制度强则国家强。”
由此,我们要毫不动摇坚持、与时俱进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全面贯彻实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和尊严。十年来,作为人大制度理论和实践创新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将宪法实施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汪铁民表示,“2018年,全国人大通过了第五个宪法修正案,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取得的重大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成果以国家根本法确认下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夯实法治保障、汇聚磅礴力量。”
公开信息显示,十年来,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定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法、英雄烈士保护法、国歌法,修改国旗法、国徽法、选举法等宪法相关法,落实宪法规定的授勋、特赦等制度。调整设立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赋予其推动宪法实施、开展宪法解释、加强宪法监督等新职责。有序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及时回应涉及宪法有关问题的关切。
在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方面,10年来,全国人大累计收到报送备案的法规、司法解释等规范性文件1.45万余件,接收公民、组织提出的审查建议1.48万多件,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以宪法为统帅,十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日臻完善。
汪铁民表示,“党的十八大以来,立法工作呈现任务重、覆盖广、节奏快、质量高的特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新制定法律69件,修改法律237件,通过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9件,作出法律解释9件。迄今现行有效法律共292件。”
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加快立法工作步伐。一批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相继出台或修改完善。
举例来说,编纂完成的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再比如,在加快国家安全法治建设立法方面,全国人大制定和修改了国家安全法、反恐怖主义法、数据安全法、陆地国界法、反外国制裁法、密码法等20多部法律,基本形成国家安全法律制度体系。
在制定和实施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计划方面,目前生物安全法、动物防疫法等12部法律已完成或正在审议,推动在法治轨道上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不仅如此,全国人大还回应社会关切,制定和修改疫苗管理法、食品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从法律制度上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制定和修改环境保护法、土壤污染防治法、长江保护法、湿地保护法、噪声污染防治法、黑土地保护法、森林法等20多部法律,初步形成生态环保法律体系。
为确保国家发展、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全国人大制定乡村振兴促进法、外商投资法、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期货和衍生品法,修改土地管理法、反垄断法、证券法、专利法等,以法律形式确认和巩固改革成果。作出约30件授权决定和改革决定,保证国家机构、司法体制、自由贸易试验区、农村集体土地制度、营商环境等方面的重大改革举措有序推进。
完善立法体制,2015年全国人大修改立法法,赋予所有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迄今设区的市级人大已制定4800多件地方性法规,为推动地方依法治理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全国人大丰富立法形式,探索开展“小切口”“小快灵”立法,保证立法高效、灵活、管用。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更好发挥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从征集立法项目到草案征求意见,从深入开展调研到加强审议把关,形成了许多制度化的安排,不断提高立法的质量和水平,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汪铁民表示。
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
在依法监督方面,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有关监督工作的情况的报告150多件,检查50多部法律的实施情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作为重要制度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制度程序提供支撑,另一方面,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完整参与实践提供平台。
显然,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制度,离不开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正确监督、有效监督、依法监督,离不开人大代表履职能力的提升。
在依法监督方面,十年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共听取审议有关监督工作的情况的报告150多件,检查50多部法律的实施情况,共开展专题询问25次,专题调研45项,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任务。
汪铁民表示,“聚焦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推动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是人大监督工作的突出特点。过去十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应该说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的、沉甸甸的成绩单。”
以聚焦生态环保领域的突出问题为例,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频频出手,精准发力,连续五年开展执法检查,先后检查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等五部法律的实施情况。
栗战书委员长率队赴地方实地检查,做到全国31个省(区、市)全覆盖,实现各级人大上下联动,取得了非常好的监督效果。在执法检查过程中,不断创新形式、完善机制,将实地检查与随机抽查、问卷调查、网络调研结合起来,既有明察也有暗访。
同时,引入外脑对法律实施情况开展第三方评估,增强执法检查的科学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除此之外,加强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和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监督,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盯紧百姓的钱袋子,守好国有资产的家底,这是党中央赋予人大监督工作的新职责。
以守好国有资产的家底为例,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并实施了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五年工作规划,已连续四年审议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和专题报告,摸清了全口径国有资产家底,实现了四大类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全覆盖。
同时,加强对监察、司法工作的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01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对“两高”相关工作进行了专题询问,2020年首次听取审议国家监委关于开展反腐败国际追逃追赃工作情况的报告,这标志着人大对“一府一委两院”工作的监督步入一个新的境界、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
在更好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方面,宋锐表示,“支持和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是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基础。这十年,是人大代表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十年。”
宋锐表示,“十年来,除了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的35条具体措施外,全国人大常委会还制定完善了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全国人大代表机制的意见,完善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制度的意见,通过网络平台密切代表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实施意见,还有加强和改进全国人大代表学习培训工作的意见等,进一步推进了代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举例来说,常委会组成人员联系代表,目前156位常委会组成人员直接联系着439名全国人大代表,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也建立起了直接联系代表机制,基本实现了联系基层代表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