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在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重大部署下,做好明年经济工作,需要在稳定信心和预期上下功夫,在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助力市场释放活力上做文章。
消费是经济的压舱石。稳住消费基本盘、促进消费持续恢复和提质升级,对于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的《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要求,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将提振内需列为重中之重,要求“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但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各类市场主体均受到不同程度冲击,这直观地体现在居民收入情况上。相关数据显示,2020—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5.1%,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但明显低于疫情前2013—2019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的年均实际增长率。
不断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就要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以此为基础,才能进一步加大力量提振消费,增加居民消费信心。正因为如此,《纲要》提出,提升就业质量增加劳动者劳动收入、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各类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机制、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明确要求,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持续扩大居民收入,有助于稳定消费预期和消费信心,进而拉动消费快速回升、推动内需尽快回暖和经济稳步恢复。在此过程中,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大有可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可以稳投资、促增长,为扩大居民收入提供坚实保障。与此同时,有必要以更完善的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要》提出了“完善全国统一的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教育、养老、医疗、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养老保险法定人群全覆盖,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省级统筹”等远景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从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等五个方面进行了重点部署。
持续扩大内需消费,一方面要扩大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要提升公众的消费意愿。简而言之,既要让公众多挣钱,也要让公众敢花钱,这也是完善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障的题中之义——最大限度夯实社会保障的兜底作用,就能最大限度释放消费信心与消费活力。在此基础上,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预示着未来的发展方向。
消费既是生产的目的,也是生产的动力。我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随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扩大内需战略稳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持续壮大,消费领域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也在不断涌现。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要加强消费信用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完善多元化消费维权机制和纠纷解决机制,深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消费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改善消费条件;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顺应消费升级趋势,积极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的发展,不断创新消费场景,持续释放市场潜力。
随着消费规模增长,生产供给侧也将获益,最终带动整个经济链条复苏。由此,既要持续满足消费者的现实需求,也要善于挖掘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在巩固传统消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新兴消费,促进实物消费升级、优化服务消费供给,持续开拓国内需求的广阔空间,就一定能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