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晖
从2013年“数字金融元年”到2023年,金融数字化用十年的时间,走出了推动业务与技术有效融合的康庄大道。
2023年,数字金融正在发生怎样的蜕变? 站在新的发展节点上,又该如何理解数字金融应有之义,并进一步校准发展目标?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2023年,数字金融在技术、业务场景和战场上都出现了新的迭代——大模型逐步成为机构技术越迁的新变量;数字化的业务场景从信贷走向保险、供应链等更多元的业态;在区域空间的“物理战场”上,跨境金融和出海正在为中国数字金融腾挪出新的发展空间。
展望2024年,这些趋势还将有更深层次的发展和落地,也将成为全面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重要路径。
技术迭代——大模型逼向业务“最后一公里”
2023年,在技术领域,大模型的热度无人能出其右。大模型也正在推进金融业数字化掀起第二波浪潮。
“很多大型银行、头部股份制银行是董事长、行长级别带队去科技公司做调研,而调研通常‘需要排队’。”2023年上半年,曾有国有大行技术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机构对大模型的热情全年未减,并已进入实质性的推进阶段。12月27日,东方财富(300059.SZ)在投资者平台披露,公司自研金融领域大模型正按照主管部门相关要求推进大模型备案工作;12月22日,度小满宣布其“轩辕”大模型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11月,蚂蚁集团披露公司百灵大模型已完成备案,基于此的多款产品已陆续完成内测;11月下旬,腾讯云也发布了金融行业大模型解决方案……
从调研、研发、上马,到完成备案,面向特定行业的大模型不断落地,这也标志着机构推进的大模型渐入深水区。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所人工智能部主任曹峰在近期回顾过去一年大模型的极速发展时表示,国内大模型市场已经经历了从基础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到大模型应用的“三连跳”,并在不断逼近金融业务的“最后一公里”。
在落地上,机构之间的生态共建已经初露端倪。
记者调研采访了解到,当前金融机构在部署大模型时,除了极少机构有能力进行独立自研,更多采用的是与第三方合作形式。与第三方合作有两种方式,一是与通用或行业大模型合作再进行微调,二是从云端调用接入大模型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完成私有化部署。目前,基于百度的文心一言、阿里的通义千问、腾讯的混元大模型,都做了面向金融行业构建生态合作伙伴的部署。
“百模大战”之下,机构在模型路线的分化也将进一步加剧。记者注意到,2023年12月,腾讯云牵头全球范围内首个金融风险控制领域的大模型国际标准,开始在大语言模型之外抢占话语权。
一位城商行技术负责人向记者表示,预计2024年这种机构的合作落地将进一步爆发,从通用大模型到真正有业务价值的行业大模型及相关应用,这一趋势变化将更明确。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在头部机构的带动下,将会形成更清晰的技术选择路线与合作模式。
场景迭代——数字化改造走向多元金融
如果说在数字金融1.0和2.0时期,数字科技对于金融业务的改造多集中在信贷、理财等领域,在数字金融3.0阶段,数字化向多元金融、金融基础设施和实体经济渗透的趋势日益明显。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黄益平近期公开指出,数字金融的业务重点可能发生转变。“过去,我国在大科技信贷和移动支付等领域取得了成功。诸多领域有待进一步突破,如供应链金融、智能投顾等。”他表示。
记者注意到,2023年以来,数字技术开始渗透金融业态的全价值链,与实体产业的融合更为密切。
中国人民银行等八部门近期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其中包括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也被市场认为是下一阶段供应链金融业务数字化飞跃的新契机。
在五道口供应链研究院院长鲁顺看来,供应链金融当前已经从以银行为主导走向以“核心企业+科技融资+金融机构”多方为主导,其中的很多微创新值得关注。
一些平台型科技公司此前已经开始加大在此领域的投入。
记者注意到,京东科技2023年在酒水、3C数码、大宗商品、动产融资等领域均尝试了基于供应链金融科技的模式创新探索,并加大与产业融合力度。京东科技金融科技事业部相关负责人认为,供应链金融科技是助力产业、科技和金融三者良性循环的最佳结合点。
在业务推进思路上,该负责人认为,供应链金融科技给产业链本身带来的价值,不仅局限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还应侧重为产业供应链创造更多元、更具穿透力和更长远的价值,比如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提高产业链的全要素生产率、助力相关产业链构建成本优势等。据其透露,2023年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的企业主贷服务客户超70万,其中小微企业客户数占比超九成,个体工商户为主要用户类型。2023年三季度,企业主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1%,在贷客户数同比增长44%。
类似的趋势也出现在保险领域。北京鑫科金融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甘玉涛向记者表示,2023年保险行业已经进入“大保险”时代。借助生成式AI、大数据等前沿科技工具,数字化开始嵌入保险全价值链、多场景中来,行业信息建设投入持续增加,全行业数字化转型进一步深化。
“特别是产品、渠道、模式等领域创新突出,新技术背景下促使过往许多‘不可保、不足保’的生产生活领域产生新的价值效应,比如网络安全险、农业保险等领域的定制化保险与技术应用。同时,致力于风险减量管理相关的科技投入增加趋势明显,例如车险领域的主动防御服务与智能服务,直接作用于相关防灾防损,增益风险管理。”甘玉清表示。
在通过保险科技赋能进一步助力实体经济上,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登”)总经理袁平海在近期中国财富50人论坛年会上透露,中保登通过搭建“保实通”投融资综合服务系统,推动投融资各相关方数据体验的实质趋同,精准、快捷对接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目前该系统已入库项目总投资规模超9000亿元,实现签约700亿元。
战场迭代——跨境金融+出海创新正当时
2023年以来,数字金融创新的主要场域从国内市场拓展到了国际市场。与此同时,在数字技术加持下的跨境支付与跨境金融业务的热度正在进一步提升,成为自上而下的“必选动作”。
在2023年11月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数字经济高级别论坛官方宣传片中,孟加拉国的电子钱包公司bKash CEO卡迈勒·奎德讲述了中孟双方通过共建移动支付产品提升交易效率的成功案例。
在这一案例中,来自蚂蚁集团旗下海外公司ZOLOZ研发的智能化可信身份认证技术帮助bKash解决了线上身份审核的效率和安全难题。ZOLOZ产品总监陶冶向记者透露,公司在孟加拉之外,也通过研究全球证件防伪算法体系,帮助不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客户更好地应对身份被篡改、“薅羊毛”、洗钱等风险。同时,该公司也牵头制定了数字身份的ISO国际标准。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科技大厂华为近年来也在通过合作,向bKash提供MobileMoney钱包的基础功能。这一现象,也从侧面折射出我国大型科技公司在东南亚等海外市场的角逐正在加剧。
记者注意到,在提升金融国际化水平的过程中,2023年,数字人民币在跨境业务领域已经开始提速。
官方信息显示,我国深度参与的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项目(Multi-CBDCBridge)已取得良好的突破和进展。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2023年11月底公开披露,货币桥上的跨境支付模式,与现行跨境支付体系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基于各地支付系统的互联,大幅缩短了支付链路。在货币桥中,银行可在无损合规的情况下大幅提升交易效率,还能有效降低跨境支付成本,交易成本可以降低至少50%。
在官方带动下,机构侧针对数字人民币的跨境业务实践也开始集中发力。记者注意到,2023年下半年以来,交通银行已落地服务贸易双边模式数字人民币跨境支付业务,中银香港首次以数字人民币完成黄金交易跨境结算,浙江稠州商业银行落地跨境物流供应链场景数字人民币融资支付业务……
黄益平也谈道,在数字金融这一领域的对外开放中,机构“走出去”策略更为关键。“在金融领域,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是不可避免的趋势,政府应致力于为企业营造有利于向外发展的政策环境。这种环境的优化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国内监管政策环境,二是全面提升金融监管的国际接轨,甚至获得一定的国际规则制定的话语权。”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