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雪波卢志坤成都报道
“原来电费每度需要1元钱,现在只需要7—8角钱了。”近日,一位在高竹新区内的企业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这个跨越了四川省和重庆市的新区,为企业经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2025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出的第五年。1月9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透露,五年前,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预计增长到8.6万亿元,五年迈上了两个万亿元级的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记者了解到,在2025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还将结合国家“十五五”规划编制,适时启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实施方案起草工作,谋划一批战略任务、储备一批重大项目。
与此同时,成渝地区发展仍面临不少挑战,地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明显。
双核协同按下快进键
自2020年启动建设以来,高竹新区就以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省级新区的身份,承载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
2020年10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其中提出,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实力、发展活力、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一体化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特色进一步彰显,支撑全国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陈亚军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可以用“四个新”来概括: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获得新突破、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举例来说,上文中提到的高竹新区,就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高竹新区在重庆与四川的交界处,包括了重庆市渝北区茨竹镇、大湾镇的部分行政区域和四川省广安市邻水县高滩镇、坛同镇。自2020年启动建设以来,高竹新区就以全国首个跨省共建省级新区的身份,承载着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使命。
高竹新区实现了税务、用电等方面的政策优势整合。新区通过协同立法,赋予了行政主体资格,并打造了一体化运行的跨省域税费征管服务中心,统一了79项税费政策,极大地缩短了企业办税时长。据高竹新区税费征管服务中心主任邓循介绍,新区纳税人平均办税时长已大幅压缩,首张税务发票的存根甚至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截至目前,高竹新区已经汇聚近20万户籍人口,吸引超200家企业入驻,2023年规上工业产值达到58.55亿元。
四川海翊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在2023年入驻了高竹新区,该公司总经理余海洋向记者表示,新区的政策非常好,在用电成本、用工成本方面都很有优势。公司从事汽车零部件生产,有100多名员工,在新区的用工成本就能比过去节省20%,身边的很多企业都对此感同身受。
在产业协同发展之外,川渝两地的人员往来、交通也更加便捷。据国家发展改革委介绍,川渝两地互访游客每年超过1亿人次,带动了全国超过10亿人次的旅游消费;成都、重庆两地推动机场间的协同运营、航线合作、航班衔接,两地公交、轨道“一卡通”“一码通”全面推广,成渝高铁日均开行动车组数量增加到102对,开行频次已经缩短至平均每5—10分钟一列。
西南财经大学教授、西财智库首席经济学家汤继强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本身就有很好的产业基础,包括经济基础、产业基础、人才基础,现在有了从上到下的政策叠加。建设双城经济圈,是国家区域经济的重大战略,是对区域发展的赋能,也为全国的区域战略做出了示范。
四大万亿产业走向世界
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均出自川渝地区。
“在2024年,我们成功发布了ZigZag画卷菲涅尔光学屏,在保持产品性能不变的同时,大幅降低了综合成本。”成都菲斯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袁建波向记者介绍,公司在成都的研发进度很快,还长期与重庆的企业、高校开展合作,保障了公司的持续发展。
目前,成渝地区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OLED生产基地和中国最大的柔性显示产业集聚地。两地汽车零部件全域配套率提升到80%。同时,两地在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领域联动发展,加快构建体现成渝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介绍的信息显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大力发展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尤为突出,已成为全球前十的电子信息制造业聚集地。目前,全球2/3的iPad、近8000万台笔记本电脑、超1亿台智能手机均出自川渝地区。
汽车制造也是两省市携手打造的主导产业之一。重庆在整车制造方面优势明显,四川在动力电池和清洁能源配套方面竞争力较强。双方共建产业链供需对接平台,已汇聚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超2000家,全国每七台汽车中有一台产自川渝。
此外,成渝地区还瞄准新赛道、新领域加强协作,合力培育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在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方面,西部科学城(成都)和西部科学城(重庆)正式挂牌,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全面启动,一批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形成,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上线运行。
将进一步优化城市规模结构
2023年,成都的GDP达到2.21万亿元,而在四川排名第二的绵阳GDP仅为4038.7亿元,不到成都的五分之一。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分类指导、科学施策,推动公共资源在双城经济圈各级各类城市间合理配置,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和功能布局。然而,五年过去,成渝地区的城市协同发展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包括了重庆市的中心城区及万州、涪陵、綦江等27个区(县),四川省的成都、自贡、泸州、德阳、绵阳等15个市,总面积18.5万平方公里,但这些城市之间依然发展不平衡。2023年,成都的GDP达到2.21万亿元,而在四川排名第二的绵阳GDP仅为4038.7亿元,不到成都的五分之一。相比之下,浙江省GDP第二名宁波体量为第一名杭州的82%,广东省GDP第二名广州体量为第一名深圳的88%。
不过,成渝地区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行动,以推动各城市的协同发展。比如在建设通勤圈过程中,重庆的璧山至铜梁、成都至资阳等一批市域(郊)铁路建成通车,广安至重庆跨省公交开通运营,成都都市圈跨市公交线路达到17条,跨城通勤更加便捷;而在产业圈的建设中,重庆支持渝西地区先进制造业跨越发展,成德临港经济、成眉高新技术、成资临空经济三大产业带初步形成,“总部+基地”“研发+制造”的分工协作模式更加健全。
此外,重庆市的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促进成渝中部地区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加强川渝毗邻地区合作,深化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双城经济圈市场一体化等改革,纵深推进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协作,持续优化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格局。
汤继强指出,接下来要进一步把双城经济圈的规划做好,大的战略五年见形象、十年展风采。目前,双城经济圈已经有了新的形象,等到有足够的时间,双城经济圈的国际知名度、国际影响力都会再上一个台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国四大区域发展战略中的后起之秀,其经济发展做到了逆势上扬,成为一个内陆地区区域合作的新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