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版:TMT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8月0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思必驰冲刺科创板IPO 语音AI生意成色几何?

    思必驰由于在研发及运营推广等方面持续加大资金与资源的投入,目前难以实现盈利。

    视觉中国/图

    本报记者 曲忠芳李正豪北京报道

    人工智能(AI)企业的上市潮仍在继续。近日,思必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必驰”)提交了科创板IPO申请。随着长达488页的IPO招股书公布,这家成立十多年的语音AI独角兽的生存及发展状况公开展现在公众视野中。

    招股书内容显示,思必驰在2019年、2020年、2021年的总营收分别是1.15亿元、2.37亿元、3.07亿元,净亏损则分别为2.83亿元、2.15亿元、3.35亿元,三年总亏损8.33亿元;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72.17%、69.74%和58.15%,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相比老牌语音企业科大讯飞,以及视觉AI领域的商汤科技、云从科技等厂商,思必驰的营收体量相对较小,而亏损额相比视觉AI厂商也更小。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商汤科技营收为47亿元,同比增长36.4%,经调整后亏损净额为14.18亿元;而云从科技2021年实现收入10.76亿元,同比增长42.5%,净亏损6.32亿元。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语音与图像识别是目前AI领域技术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两个分支。其中,智能语音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步入产业化道路,国际智能语音巨头Nuance、国内的科大讯飞均成立于这一时期。2010年前后行业步入变革式发展期,国内涌现出包括思必驰在内的众多智能语音公司。从落地应用来看,由2014年底亚马逊Echo推动了智能音箱大规模普及,进一步打开了语音AI技术的消费市场。截至目前,AI语音已广泛应用在家居、金融、汽车、教育、办公、医疗健康、地产等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语音AI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 当前AI企业为何普遍难以摆脱“烧钱”的困境?语音技术的市场增长空间在哪里? 针对业界关注的这些问题,思必驰通过IPO招股书给出了自己的回答。

    营收增长、研发“烧钱”与亏损并存

    招股书显示,思必驰营收规模保持63.71%的年复合增长率,在2019、2020、2021这三年里归属母公司的净亏损总额超过8亿元。截止到2021年末,该公司合并口径未分配利润为-4.09亿元,存在大额未弥补亏损。

    对此,思必驰方面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回应称,公司目前尚未盈利且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主要原因是“公司尚处于快速发展期,营业收入规模相对较小。自设立以来即从事人工智能语音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为保持技术领先性,研发资金投入较大;此外,报告期内的股权激励也导致公司未弥补亏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思必驰方面表示,“未来公司将继续积极贯彻技术研发和开放创新驱动的战略,随着规模化效应增强,未来将实现扭亏为盈,为公司研发投入和战略性投入提供有力保障。”

    思必驰在招股书中披露,从2019年至2021年,公司研发投入分别为1.99亿元、2.04亿元和2.87亿元,占当期营收的比例分别为173%、86%、93%,三年累计研发投入6.90亿元,占最近3年累计营收的比例为105%。

    记者注意到,思必驰与许多AI技术公司一样,似乎都拿着同样的“剧本”,几乎都是营收保持大幅度的增长,却由于要持续在研发及运营推广等方面加大资金与资源的投入,从而呈现“入不敷出”的状态,难以实现盈利。在冲刺IPO之前,AI厂商的“输血”普遍依赖于股权融资。思必驰自成立以来到递交上市申请之前,共完成了10轮融资,投资队伍中包括阿里巴巴、北汽产投、美的资本等众多明星企业和资本。

    公开信息显示,思必驰最早于2007年由高始兴、俞凯和林远东在英国剑桥共同成立,次年回国落户苏州。起初,思必驰的业务是将语音技术应用于语言教育领域,随着语音交互技术迎来突破与增长,思必驰在2014年剥离了教育业务,进军智能硬件和移动互联网领域,并推出了对话智能云平台。2016年,思必驰升级“云+芯”战略,并于2018年成立了半导体公司“深聪智能”。2021年4月,思必驰完成了股份改造筹备上市,直到现在正式加入AI企业冲刺IPO的队伍中。

    从招股书披露的股东结构来看,达孜积慧是思必驰最大的机构股东,持股比例约14.18%,作为思必驰实际控制人的高始兴、俞凯分别直接持有思必驰约11.53%、8.00%的股份,另一位创始团队成员林远东持股约3.10%。需要指出的是,高始兴、俞凯、林远东和达孜积慧已签署一致行动协议。除此之外,阿里网络、启迪创新、苏州联想之星持股比例超过5%,分别约为13.22%、5.75%、5.21%。

    语音AI技术如何实现破局?

    招股书显示,思必驰的主营业务收入按产品形态分为软件产品、硬件产品及技术服务,收入的第一大来源是“软硬一体化人工智能产品”,在2021年贡献收入占比33%,为1.01亿元。具体来说,这部分收入又可以细分为AI语音芯片、AI模组、AI终端三方面,其中以AI终端为主,2021年的收入为5519万元。“智能人机交互软件产品”收入贡献比例从2019年2.95%增长至2021年21.06%;除此之外,技术授权服务收入、定制开发服务收入在2021年分别为7371.67万元、6751.78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思必驰于2018年成立了芯片公司“深聪智能”,负责AI专用语音芯片的研发及销售。思必驰方面介绍称,其自主研发的TH系列AI语音芯片于2019年面市,第一代TH1520已投产,既直接对外销售,也自用于部分公司模组和整机类产品,并应用于多款智能家电、智能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的智能终端。第二代AI语音芯片TH2608已完成流片,并点亮验证,进一步降低了公司软硬一体化产品的硬件成本及功耗,提高了产品综合性能。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1年里,思必驰的AI语音芯片产品收入分别为109.21万元、1430.20万元和3277.47万元。

    近年来,随着AI语音技术的普及以及向纵深处的应用与发展,再加上商业化盈利方面的压力,语音企业纷纷向上游AI专用芯片、下游细分应用场景不断寻求突破,由此市场竞争愈发激烈。CHIP全球测试中心中国实验室主任罗国昭指出,语音识别芯片最核心的研发方向就是降低成本,包括芯片、代码的开发成本以及功耗、延迟成本,做好难,做便宜更难,这非常考验开发厂商的销售及产品外延能力。思必驰的“云+芯”战略能否走得通,还有待时间的验证。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封面故事
   第06版:评论
   第07版:财经
   第08版:财经
   第09版:金融
   第10版:财富
   第11版:保险
   第12版:信托
   第13版:银行
   第14版:银行
   第15版:银行·新金融
   第16版:新金融
   第17版:区域·地产
   第18版:区域经济
   第19版:地产
   第20版:地产
   第21版:地产
   第22版:地产
   第23版:家电·物业
   第24版:医药·健康
   第25版:医药·健康
   第26版:能源·化工
   第27版:能源·化工
   第28版:游戏
   第29版:TMT
   第30版:TMT
   第31版:TMT
   第32版:TMT
   第33版:车视界
   第34版:车视界
   第35版:车视界
   第36版:车视界
   第37版:快消
   第38版:快消
   第39版:快消
   第40版:商业案例
腾讯悄然杀入“出行服务”市场
思必驰冲刺科创板IPO 语音AI生意成色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