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柯瑾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亦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金融业如何进一步提升金融创新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值得关注。《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近来,多家银行提出了支持乡村振兴的具体方案和创新举措,例如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破解乡村金融难题,上线卫星遥感应用系统赋能乡村金融应用场景等等。通过科技的赋能,银行以信用建设切入农村市场,以产业链开发为脉络,持续构建数字化转型、平台渠道、风险管控体系等支持乡村振兴的长效机制。
科技赋能精准授信
持续推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投资既是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夯实中长期经济发展基础的重要途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为支持农村产业发展,银行不断创新金融科技,提高精准授信的能力。
“在支持乡村振兴方面,银行业需要重点围绕农村产业化发展、乡村基础设施等方面发力。在支持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银行需要围绕特色产业或者方便实现规模化发展的产业,围绕产业链上下游同步做好金融服务,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更加稳定,从而更好地管理风险。”邮储银行战略研究部娄飞鹏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通过探索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依托科技力量优化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供给,金融服务数字化创新应用持续涌现,不断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近日,记者从兴业银行了解到,该行联合旗下子公司兴业数金研发的卫星遥感应用系统正式上线,应用卫星遥感技术赋能种植和林业碳汇等业务,提升服务涉农经济主体能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长期以来,尽调耗时长、成本高、风险难评估、资产难测绘等难点制约着农村金融服务,金融科技提供了破题之道。
据兴业银行方面介绍,卫星遥感应用系统是该行对卫星遥感技术应用的首次探索,通过引入卫星遥感“新数据”,结合政府以及行业等多方数据,探索实现对农作物品类、种植面积、长势情况等有效识别,建立农作物种植画像,逐步完善农作物资产评估与风险预警机制,为种植产业精准授信提供了科技支撑。
泉州市安溪县是铁观音的主要产区之一,全域有茶企4万多家,茶农20万户,茶叶种植总面积63万亩。最远的茶园距离兴业银行支行网点近200公里,驱车往返超过4小时。而通过卫星遥感应用系统,业务人员能够快速识别茶园地块,同时可根据种植面积、种植适宜性、种植稳定性、历史风险以及产量预估等信息,精准开展金融服务,并实现贷中、贷后线上实时监测,金融服务效率提升。
“我行将持续加快完善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各项功能,连接更加丰富的多元生态应用场景,助力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兴业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其中包括“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支持区域重点行业也是银行助力乡村振兴的抓手。保障粮食安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记者从兴业银行了解到,该行将金融产品及服务引入粮食生产、收购、加工、仓储、流通等各环节,支持农村粮食产生销售,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持。
此外,金融产品及服务方式的创新可以激发农村产业的活力。记者从浙商银行了解到,浙商银行打造山区26县云端购物节,线上直播带货。还结合山区26县实际,联合金融顾问深入田间地头,“一县一策”“一业一品”研究制定金融服务方案。在服务的过程中,浙商银行发现,山区特色农产品虽物美价廉,但往往受环境因素制约而影响销路。对此,该行依托数字化转型,从融资端到销售端给予农村产业全链条的支持。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乡村振兴、重大项目等领域投资持续扩大将带来业务空间。持续推动重点领域、薄弱环节投资既是短期内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也是夯实中长期经济发展基础的重要途径。”
平台联动防控风险
银保监会发文要求,各银保监局积极推动辖内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加强部门间信用数据共享,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央行数据显示,2022年三季度末,本外币涉农贷款余额48.5万亿元,同比增长13.7%,增速比上年末高2.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5.46万亿元,同比多增1.46万亿元。
但农村金融服务存在成本相对高、风险相对大、周期相对长、识别扶持主体相对较难、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为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兴业银行探索了“科技特派员”制度。科技特派员制度首创于福建,发源于南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时大力倡导推动的一项重要农业农村工作机制创新。一直以来,兴业银行持续探索“科特派+金融”乡村振兴新路径,在福建省内建立100多名人员的科特派金融服务团队,打通福建“金服云”平台和福建省科技特派员服务云平台,开设“科技特派员金融服务专区”,创设“科特派金融服务专案”,目前已为福建省内科技特派员领办、创办或服务的企业提供融资余额超100亿元。
据了解,兴业银行“科特派”金融服务专案旨在帮助科技特派员推荐的自然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企业等融资需求群体快速获得金融支持,只要是符合条件的科技特派员推荐的企业,可获得不超过300万元的信用贷款额度,促进富民强村,助力乡村振兴。
长期以来金融机构对农村地区“不敢贷”“不愿贷”的根源,还在于农民属于征信白户,无法辨别其诚信意识与还款意愿,以致大概率造成逾期不良风险。
今年4月,银保监会曾发布《关于2022年银行业保险业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积极推动辖内涉农信用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加强部门间信用数据共享,健全农村信用体系。
在11月举办的“2022金融街论坛年会”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总工程师徐朝辉表示,该行依托大数据、互联网等技术,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构建“三农”金融数据中台,创新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赋能乡村产业创新发展。
记者从江苏银行了解到,该行参与地方政府信息数据平台建设,如丰县大数据平台、常州农村经济主体信息采集平台、淮安阳光扶贫系统、宿迁阳光采购平台等,通过基础数据采集、智能模型搭建、农产品市场走势跟踪、产业分析研判等环节,打造银行掌上“三农”智慧服务平台。此平台不仅提供集开户、结算、信贷、消费、财富管理等于一体的无接触金融服务,还进一步拓展农产品代销、农资农技撮合、产业招商等非金融特色增值服务。
江苏银行表示,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形成基础信息和数据。与农业农村部新农直报系统进行信息数据直连,实现与省农担公司全流程信息交互。收集整合农企农户生产、经营、销售、利税、征信等信息,多方接入工商、司法、征信、农业农村部、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的数据,建立健全涉农小微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并在此基础上对农企农户进行分类评级、精准画像,实时掌握农企农户生产经营、资金需求情况,有效提高了对广大涉农客户特别是“首贷户”的金融服务效率。
在农村发展金融科技仍要注意风险防控,并进行实时监管。江苏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我行运用大数据、智能风控等技术,构建数据驱动的信用评价、风险评估、营销定价等管理体系,通过综合、高效、稳健的金融配套服务,为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