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晶晶北京报道
当前,保险业正在积极推动绿色保险发展。
近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推动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对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绿色保险保障发展的重点领域、保险资金绿色投资的重点工作、绿色保险经营管理能力、工作保障等提出了更为全面详细的要求和举措,进一步完善绿色保险发展的顶层设计。
多位财险公司高管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绿色保险发展已经达到新的阶段,《指导意见》的发布为保险业务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机遇期指明了方向。
政策体系不断优化
《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绿色保险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工作任务,从负债端和投资端共提出保险业支持绿色发展的12项重点工作任务。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有关司局负责人公开指出:“《指导意见》是总局在2022年建立绿色保险业务统计制度基础上推出的又一重要工作举措,将进一步发挥监管引领作用,推动绿色保险有力有序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指导意见》分两个阶段确定了主要目标:一是到2027年,绿色保险政策支持体系比较完善,服务体系初步建立,风险减量服务与管理机制得到优化,产品服务创新能力得到增强,形成一批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绿色保险服务模式,绿色保险风险保障增速和保险资金绿色投资增速高于行业整体增速,在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中的作用得到增强。二是到2030年,绿色保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服务体系基本健全,成为助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金融手段,绿色保险风险保障水平和保险资金绿色投资规模明显提升,社会各界对绿色保险的满意度、认可度明显提升,绿色保险发展市场影响力显著增强。
交通运输行业亦是绿色低碳转型的重点之一,《指导意见》一方面从消费端明确,要积极为新能源汽车、电动自行车、共享单车等提供保险保障,推动绿色低碳出行。另一方面从供给端明确要助力交通运输绿色低碳发展。
记者采访获悉,近期多家头部险企推出新举措以加快布局低空经济。其中,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产险”)针对低空经济专门推出“平安低空经济护航者”综合保障方案。
一家小型财险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人士对记者表示,《指导意见》对保险负债端提出的九项重点工作任务与国务院印发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中“碳达峰十大行动”对于绿色发展重点领域的分类保持一致,同时又结合保险业的实际增设了提升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和提高企业环境污染防治水平两个领域,有利于保险公司健全绿色保险保障服务体系,持续提升保障水平,推动绿色保险业务提质增效。
在投资端,《指导意见》提出了完善绿色投资管理体系、强化保险资金绿色发展支持、加强绿色投资流程管理等三项重点工作任务。
“保险投资要做到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绿色性四性兼顾。不能只顾及安全性,不讲流动性、收益性、绿色性,或只看重绿色性,而不管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等。加大险资对绿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可以研究降低险资绿色投资资金占用的最低偿付能力计算标准、降低绿色投资风险权重、绿色债权优先受偿、财政贴息等政策的可行性。”上述财险公司董事会办公室人士表示。
建立协调推动机制和考核指标
实际上,绿色保险的发展离不开各保险主体机构实质性落实。《指导意见》聚焦保险机构,从强化主体责任、加大资源投入、提升风控能力、健全服务体系等四方面提出要求,切实加强行业主体绿色保险经营管理能力支撑。
记者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获悉,其确立了绿色金融发展总体目标,制定了《绿色金融发展战略(2023年—2025年)》,明确绿色金融阶段性发展战略和工作要求,将绿色金融与各项业务有机融合,积极服务“双碳”战略,持续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和质效。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为落实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制定了《2023年ESG和绿色金融工作方案》,将绿色金融工作落实到绿色销售、绿色保险、绿色投资、绿色运营、绿色办公及绿色生活等工作方面,致力于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不断提升自身ESG表现,助力绿色金融发展。”
据记者采访了解,为建立健全ESG内部管理体系,中国平安(601318.SH)梳理了指标科学完备、流程清晰规范的绩效考核机制,将合规经营指标、风险管理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等纳入绩效考核机制中。其中,乡村振兴、绿色金融等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关键绩效指标表现,已纳入中国平安高级管理层考核方案,接受定期检视。此外,中国平安还深度参与了中国保险行业ESG管理标准制定。
值得一提的是,《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加大政策支持、加强监管引领。其中包括加强与各业务主管部门、地方政府部门等沟通协调,积极争取财政、税收、资金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强化数据交流共享,共同推进绿色保险高质量发展。
记者获悉,由于绿色保险赔付金额高且不同地区所受自然灾害情况不同,不同省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差异化的绿色保险模式。如无锡市采取“专家服务模式”、南京市采取“集体性模式”、深圳市采取“激励性模式”等。国家金融监管总局黑龙江监管局指导辖内保险机构拓展森林碳汇保险等创新险种,通过引入保险机制,设定“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双向保障,在大庆、佳木斯、大兴安岭等地先后落地碳汇价值保险、碳汇价格保险、森林遥感碳汇指数保险等创新险种,累计为16万亩森林提供保障1511万元,总保障碳汇量近百万吨。
市场广阔短板仍需补齐
在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创新日益活跃,其中很多创新实践突破了传统的保险经营模式。
例如,浙江、河南等地试点建立农业保险理赔与病死牲畜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助力加强养殖业的环境风险管理。试点成功后,这项保险服务机制不断完善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又如,耕地地力指数保险,鼓励农户在种地的同时提高对养地的积极性。据记者采访了解,中国人寿财险公司全国首创海洋生态植被救治保险(互花米草防治专用)、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保险,进一步丰富碳汇保险品类,拓宽碳汇保险服务领域,实现森林、草原、海洋等生态系统碳汇全覆盖。
近日,中国财产再保险有限责任公司发布《2023年财产保险行业创新洞察报告》显示,2023年是国内财险业产品创新大年。2023年,排在产品创新前三位的分别是农业农村、绿色保险和科技保险。绿色保险类产品创新保持了近三年来的热门态势,占比位列第二,达到21.5%。
在绿色保险保障规模上,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公开称,绿色保险保额与赔付金额持续增长,绿色保险的风险保障功效持续加强。
据记者统计,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3年在负债端共提供绿色保险保额超过230万亿元,资产端的绿色投资合计9066.64亿元,通过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了一大批清洁能源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等绿色项目投资建设,并通过绿色债券投资、资管产品投资等方式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不过,受访人士向记者坦言,绿色保险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仍有一些短板。例如多年来,我国绿色保险产品不断创新,仍无法满足全社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保障需求,存在多方面不足。
“除了当前以绿色责任保险系列为主的产品之外,其他产品所涉领域无法完全覆盖绿色转型所涉及的新场景与新需求范围。并且由于大多产品仍处于试点阶段,绿色保险在承保能力、产品定价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略逊一筹,产品亦较其他保险产品限制性条款过多、费率略高,因而缺乏市场竞争力。”一家中型财产保险公司非车险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绿色保险当前经营尚处于初期阶段,极易出现经营成本高、可持续难等挑战。
“一方面,除了基本的财政补贴之外,相关部门对险企经营绿色保险的激励措施较少,险企开展绿色保险业务的积极性并不高,这一点在中小型保险公司身上表现最为明显。另一方面,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意识不强,限制了险企绿色保险业务的开拓与发展。绝大多数企业对绿色保险的概念、功能等内容认识不足,缺乏绿色可持续发展意识,投保积极性不高,绿色保险在现阶段保额有待提高,经营难度提升。”上述非车险负责人进一步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