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登海庆阳报道
隆冬时节,走进甘肃庆阳宁县城乡,一座座新农村房屋错落有致、一条条通村水泥路干净整洁、一株株矮化苹果树整齐划一……
这座坐落在西北的县城,曾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县,被称为“陇东粮仓”主产地之一。近年来,宁县紧抓苹果产业,书写了苹果产业“一果独大”、产业富民的传奇,被行业专家称赞为“宁县模式”。
事实上,早些年,宁县苹果产业在发展中始终面临一个难题:精深加工率低导致农品附加值低,进而使苹果全产业链多年来不能得到高质量发展。
对此,宁县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苹果作为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铁杆庄稼”,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了苗木培育、苹果生产、分拣包装、贮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苹果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使得宁县苹果从“小特产”迈向“大产业”。
在苹果产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宁县脱贫攻坚成效显著、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明显提速、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民生协调发展、人民生活幸福指数提升。
从“小特产”迈向“大产业”
宁县苹果,正迎来高质量发展的春天。
苹果是宁县最具特色和优势的农产品,无论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不过,早些年,宁县苹果产业在发展中始终面临一个难题:精深加工率低导致农品附加值低,进而使苹果全产业链多年来不能得到高质量发展。
为了把一个小果子做成大品牌,近些年,宁县用工业化的思维发展现代农业,邀请美国、加拿大、以色列、法国、荷兰等国家顶尖的专家团队实地指导,引进国际最先进的M9-T337砧木品种及自根砧栽培技术,与国内顶级院校如西北农林科技大、甘农大、陇东学院等开展合作,实施科研攻关、培训果农、指导技术,在黄土地上孕育了“人类最好的苹果”。
现如今,宁县集成世界先进的生产与经营管理技术,拥有了世界一流的建园技术和“三高五化”管理方式,被行业专家称赞为“宁县模式”。“宁县模式”推广数字智慧果园,以高定位、高科技、高效益;苗木良种化、栽培矮密化、管理机械化、水肥一体化、产品标准化为核心,保证苹果从田间到舌尖实现质量追溯。
2019年,宁县的苹果产业又有了质的发展。当年,宁县立足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契机,完成绿色、出口、3A、有机、GAP(欧盟)认证。引进海升集团、庆新果业、通达果汁等明星企业,实现鲜果、果汁、脆片等十余个品类的产业链延伸产品,形成以苹果为核心,创新驱动、多元发展的新格局,获得了中国绿色食品(苹果)原料生产基地、出口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中国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中国果业扶贫突出贡献奖等众多荣誉,着力打造中国现代矮化密植苹果之都、中国优质苹果核心区。
自此,宁县苹果从“小特产”迈向“大产业”。
这一变化,也成为宁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通过发展苹果产业,宁县实施“331+”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当地农户脱贫致富。从种苗繁育、基地管理、贮藏加工、品牌营销到质量追溯,宁县苹果形成了现代化、标准化、科学化、数字化的全产业链体系,圆了56万人“人均1亩果,亩均一万元”的幸福梦想。
站在新发展阶段,甘肃省级层面提出,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实施强县域行动,塑造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宁县模式”也为其他兄弟市县的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因此,庆阳市提出,庆阳的苹果产业以宁县为龙头,逐步带动合水县、正宁县、西峰县、庆城县打造优质苹果产业带。
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在苹果产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增强的同时,宁县牢固树立和践行新发展理念,环境质量实现标志性改善,环境与经济发展实现共赢,为宁县迈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绿色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保障。
前几年,宁县长庆桥镇因为缺少污水处理设施,街区居民生活污水大都直接排入下水道或泾河之内,破坏了泾河流域长庆桥段的水生态环境,这让生活在街区和河道周边的居民生活受到了影响。
为彻底改变长庆桥镇街区内居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缺乏,农村污水乱倒、乱排的现状,2018年,宁县启动实施长庆桥镇控源截污工程,建成了日处理能力500方的地面式污水处理站一座。同时,宁县还在该污水处理站排水口下游建成占地15亩的末端人工湿地,对处理后的中水进行再净化处理。
除了长庆桥镇,宁县还整治完成了县域工业、城镇、农业农村等8个重点领域涉水污染源环境问题487个。累计投资2.25亿元用于乡镇生活污水处理站建设,全县17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建成投运,日处理乡镇生活污水3500多方,县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完成并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县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
在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的同时,宁县还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和环境保护力度,先后完成了马坪新区绿化、县城四山绿化,建起了福林家苑、金都宁苑、福邸三期住宅小区等别具风格的大型公共绿地,县城建成区绿地面积达到221.3公顷,公园绿地总面积44.12公顷。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53.9公顷,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4.28%、39.27%和11.31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1%。
此外,宁县还实施“再造一个子午岭工程”的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全域无垃圾专项行动,实施乡村道路绿化、全民义务植树等绿化措施,道路林网逐渐形成,绿化效果较为明显,生态环境日趋和谐,人们的生活环境得到极大的改善和美化。
同时,宁县结合退耕、三北等林业重点工程,群众自主经营、苗林大户栽植等措施共完成以荒山造林为主的人工林107万亩,占规划任务100万亩的100.74%,完成投资10800万元,建成了以马莲河流域、城北河流域、烂泥沟流域、蒲河流域等重点水土流失区域生态建设,先后建成和盛范家、早胜清华、焦村樊浩、春荣董家、中村平定、湘乐方寨等23个万亩造林绿化示范点,有力地带动了全县荒山造林进程。目前,全县林业用地面积达146.12万亩,林业生态建设初显成效。
持续提升民生福祉
随着时间的推移,宁县居民切实感觉到,走进宁县县城,天更蓝了、山更绿了、水更清了……
除了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外,得益于宁县对民生福祉工作的重视和持续投入,让幸福宁县的内涵升华。
过去五年,宁县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领域的改革始终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期盼的问题入手,不断推出新举措,为群众送出一个个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大礼包”。
宁县严格落实农村低保、特困供养、残疾人补贴等兜底保障政策,累计发放残疾人“两项补贴”资金4274.1万元,发放冬春生活救助补助资金2174万元,救助受灾困难群众11.8万人,投资5500多万元,建成幸福互助院(五保家园、日间照料中心)143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7亿元,城镇新增就业3.15万人。
在医疗领域,宁县大力实施“健康宁县”战略,不断夯实基础,创新改革,优化服务,分级诊疗制度有效落实;医联体、医共体健康运行,完成县级门诊楼、县妇计中心住院楼等卫生项目21个,建成特色科室20多个,累计建成257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完成各类卫生健康项目21个,累计投资约12996万元,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的要求。
此外,宁县在教育事业创下了不菲的成绩:出台“1+9”教育质量提升意见方案,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全县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提高21.39%、20.12%,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分别达到100%、99.7%。
仅在2020年就投资8295万元,实施湘乐小学、朱寨初中等改薄项目11个,义务教育基础改善工程32个;发放乡村教师补贴2243万元、困难学生资助金2502万元;实施教育培训项目38个,培训教师5300多人(次)。2021年,又实施薄弱学校改造、教师周转宿舍、中小学校食堂等教育项目45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