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信托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2年08月01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详解山寨信托“杀猪盘”

    假冒信托名义或山寨信托产品诈骗现象频发。

    视觉中国/图

    本报记者陈嘉玲广州报道

    “我们这边收到投资人的反馈,有人自称是我们公司的客服,说产品到期了,要求客户转账到其他账户。”近日,北京地区某信托公司内部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无独有偶。7月23日,五矿信托发布声明称,近期有不法分子假冒五矿信托名义,谎称我司产品到期资金转移,假冒我司客服进行诈骗活动。

    此外,本报记者注意到,网络上还出现了关于“光大信托清退方案”等信息,声称“清退方案全权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理,通过全额本息退换的最新政策”,还提示投资者做好信息登记工作。

    上海律师协会信托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冯加庆律师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市场上确实出现了一些产品展期或逾期的情况,不法分子抓住了投资者希望得到兑付的心理需求,部分投资者可能‘病急乱投医’,碰到有人说能解决问题就盲目地相信。”

    “震惊”监管

    银保监会表示,近期,有不法网站假冒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发布不实信息内容,并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名义实施诈骗。

    “这类针对产品到期、资金转移、清退回款的诈骗情况,估计很多金融机构都遇到了,监管部门也专门发布声明进行提醒。”上述信托公司内部人士表示。

    上述人士所指的提醒,正是银保监会日前发布的《关于防范冒用银保监会名义实施“清退回款”诈骗的风险提示》。

    银保监会表示,近期,我会监测到有不法网站假冒银保监会等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带有“银保监会认证”“中国银保监会”等不实信息内容,并以“官方回款”“清退回款”等名义实施诈骗。上述诈骗行为侵害金融消费者权益,损害监管机构声誉,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此前银保监会多次发布过有关风险提示,比如提醒消费者小心不明身份人员提出的转账、收费、充值要求,防范连环诈骗套路;对不明来源的“小道消息”“内部消息”以及网站信息、微信群信息等网络平台传播的非官方发布信息,要提高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避免误入骗局,受到“回款”类等各种诈骗手段的侵害。

    除了监管部门外,近年来,五矿信托、中信信托、中原信托、紫金信托、中航信托等多家信托公司都曾发布过“打假”声明,提示投资者谨防诈骗。

    “近年来,不法分子冒用信托公司名义进行诈骗的情况频发。”一位信托公司理财经理表示,过去几年,他们通常是以未经备案许可的非法网站、手机客户端或微信群链接等,谎称是某家公司的理财师,兜售虚假信托产品,诱导转账和投资。近两年的操作手法则是,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一些某款信托产品逾期情况或某家信托公司兑付情况等信息为诱导,以“官方回款”等名义接近投资者,在搭讪交谈中向投资者推介产品,甚至编造“成功案例”声称可以帮助“回款”,骗取投资者支付费用。

    “抱团取暖”

    在通过社交平台添加好友之后,骗子各式各样的“骚操作”还包括:将投资者拉进股票投资交流群;以凑律师费、帮助“回款”等名义收取费用、假冒信托公司名义要求资金转移到新的APP等等。

    实际上,由于信托行业产品违约事件不少,投资者在贴吧、微信群等各类社交平台交流信息、产生了一定的流量,这也吸引了不少信托机构代销人士甚至不法分子的目光。

    据记者了解到,这些人士通常利用投资者维权的迫切心态,先将投资者拉入微信群并加为好友,在一番关心搭讪之后了解到投资者的个人信息,并向投资者推介新产品。而很多自称了解某信托产品逾期情况的并非是真正的投资者,而是信托代销平台人士。当记者通过贴吧留下的信息添加微信好友后,他们并未向记者提供信托产品逾期的最新信息,有的中介人士则是推介起新的理财产品。

    该中介人士声称自己是某信托公司的代销机构,并且想要购买产品需要通过风险测评,才能根据测评信息推介相应的产品。而风险测评当中涉及的问题除了个人可支配年收入、投资经验、投资目的等,还包括身份证、详细住址、账户控制人、职业、学历等信息。

    上述信托理财经理表示,认购产品前做风险测评本身并无问题,但是很多中介并非信托公司的代销机构。他们利用“风险测评”这一幌子,在投资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套取了大量个人私密信息,甚至进一步实施诈骗。

    据了解,在通过社交平台添加好友之后,骗子各式各样的“骚操作”还包括:将投资者拉进股票投资交流群;以凑律师费、帮助“回款”等名义收取费用、假冒信托公司名义要求资金转移到新的APP等等。

    五矿信托7月23日在声明“产品到期资金转移系诈骗活动”的同时,也特别提醒投资者提高警惕,要通过公司官网、各大官方应用市场下载官方APP,切勿通过非官方认证的微信群、QQ群、个人短信转发的二维码或链接等下载软件或进行投资操作。

    而从近年来信托公司的“打假”声明可以看到,一些骗子抓住了部分信托公司线上建设滞后的漏洞,通过假信托APP进行诈骗,部分假APP名称往往与信托公司名称一样,迷惑性十足。

    此外,有信托公司还提醒,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消费者投资的方式也越发多样、便捷,现代金融诈骗往往披着网络化、高端化、“合法”化等特征,且往往规模巨大,通常会形成“黑色产业链”环环相扣。

    各方多渠道防范

    除了提醒投资者之外,信托公司将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通过官方网站、直销平台、官方自媒体等渠道持续为客户输出防范诈骗的相关信息,帮助投资者识破骗局。

    “目前假冒信托公司或信托产品进行诈骗的情况有很多种:有的是冒充某家信托公司的产品,然后通过拆分进行销售;有的是假借市场上有一定热度和影响力的信托公司名义进行诈骗;还有部分信托公司由于采取团队制或事业部制进行竞争,在各个环节中赋予过大权限,导致可能出现第三方合作机构的选择和把关不严,监督失范,存在不法分子‘造假’的空间……”冯加庆律师指出。

    光大信托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涉及信托的诈骗活动常见的形式包括:假冒信托公司财富销售人员或冒用信托公司真实销售的产品名称,利用假合同等手段骗取投资人认购产品缴纳认购资金。不法分子假冒信托公司名义,谎称信托公司产品到期资金转移,并假冒信托公司客服将投资人资金转至自己或其他账户进行诈骗活动。利用虚假APP,诈骗者盗用信托公司的官方APP或者官网并冒用其名称、logo后,将其发布至APP托管服务分发平台之上,并非官方应用商店,骗取投资人信任在其App购买产品并打款。信托公司内部人士或其他外部人士,勾结或单独假冒或伪造信托合同进行集资诈骗。

    针对假冒信托名义或山寨信托产品诈骗等频发现象,百瑞信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研究员朱峻萱分析表示,投资者在进行投资前要识别正规的信托公司,比如通过中国信托业协会官方网站,查询在列信托公司名单,确认信托公司的合法性;通过中国信托登记公司官网,查询产品的唯一编码信息,确认产品的真实性。此外,信托公司将持续做好投资者教育和金融知识普及,通过官方网站、直销平台、官方自媒体等渠道持续为客户输出防范诈骗的相关信息,帮助投资者识破骗局。一旦发生涉及信托公司的案件,信托公司应及时帮助客户核查真实性,并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信托公司还应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对相关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对于信托机构,冯加庆给出两方面的建议:一是,在向投资者进行推介的过程中,委托第三方机构时要严格控制风险,保证每一个环节的风控措施落实到位。二是,针对涉及公司的虚假信息、诈骗行为,要及时采取发布声明、提起诉讼以及主动向当地公安机关进行举报或报案等措施。

    对于个人投资者如何防诈骗,光大信托相关负责人提醒道:要通过正规金融机构发布的认购渠道购买金融产品,购买产品前请注意核对产品信息,仔细辨别谨防受骗,在发现诈骗行为后第一时间进行举报,避免更多的财产损失。对销售人员身份一定要认真核实,切忌不要与自称是金融从业人员个人签订投资理财协议。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息“理财”、高息“投资”,高收益同时意味着高风险。不要轻易相信免费赠送的小礼品、小优惠,不要相信“先返息”的投资理财,天上是不会掉馅饼的。经常关注政府部门或有关机构发布的金融诈骗风险提示,遇到涉嫌诈骗行为可以向有关部门及时举报投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封面故事
   第06版:评论
   第07版:财经
   第08版:财经
   第09版:金融
   第10版:财富
   第11版:保险
   第12版:信托
   第13版:银行
   第14版:银行
   第15版:银行·新金融
   第16版:新金融
   第17版:区域·地产
   第18版:区域经济
   第19版:地产
   第20版:地产
   第21版:地产
   第22版:地产
   第23版:家电·物业
   第24版:医药·健康
   第25版:医药·健康
   第26版:能源·化工
   第27版:能源·化工
   第28版:游戏
   第29版:TMT
   第30版:TMT
   第31版:TMT
   第32版:TMT
   第33版:车视界
   第34版:车视界
   第35版:车视界
   第36版:车视界
   第37版:快消
   第38版:快消
   第39版:快消
   第40版:商业案例
详解山寨信托“杀猪盘”
年增千亿 信托蜂拥股权投资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