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庄灵辉卢志坤北京报道
盛夏时节,火热的不仅是天气,还有各地重启夜间经济的热情。
全面提升城市品质背景下,疫情前即已渐成热潮的夜间经济如今不仅承载着各地扩大消费、振兴旅游行业的重任,更与特色街区打造、城市更新等城市建设品质息息相关。也或因此,今年以来夜间经济发展频获支持政策,地方领导带头逛夜市也渐成各地“标配”。
实际上,随着疫情平稳,包括重启夜间经济发展在内,如何促进文旅行业恢复发展已成各界关注的重要课题。
日前,央行与文旅部联合发文,要求发挥多方力量,促进文旅行业恢复发展。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名单也于不久前发布。
多位专家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发展夜间经济,不仅能带动地区旅游发展,拉动外地游客消费,同时也能为当地市民营造更具特色的消费场景,赋能城市老旧街区,助推城市生活品质提升。而要打造好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关键是要注重挖掘城市禀赋资源,打造具备城市特色以及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优质场景与项目。
“具有特色的能够凸显城市内涵的文化旅游集聚区才具有强大的可持续能力,而持续性发展,持续性盈利,应当成为相关集聚区追求的重要方向。”四川天府健康产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孟立联表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的打造应注重夜间游客与日间游客的差异性,兼顾旅游属性与夜间游特点,重视城市特色与持续性发展。
多地夜间经济提质
今年以来,浙江、武汉、成都、重庆、天津、西安、汉中等多地均高度重视夜间经济发展。
夜间经济并非一个新词,至少在2019年前后夜间经济发展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新疆以及山东等地即受到重视,迎来一波较大规模的支持政策。
艾媒咨询数据则显示,2016年以来中国夜间经济规模即出现快速增长。截至2020年底,中国夜间经济规模突破30万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了5.0%,预计2022年将突破40万亿元。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为了刺激消费,中国各地政府对夜间经济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同时,夜间消费场所的增加以及人们夜间消费需求的攀升,中国的夜间经济发展规模将持续增长。
在快速发展背景下,夜间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也发生着极速变化,多地的支持政策与发展措施也随之更新升级。
如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领导小组办公室不久前发布的《北京市促进夜间经济繁荣发展的若干措施》,已是北京“夜经济3.0版政策”,即是在总结2019年两项政策经验基础上,将此前政策探索建立的机制固化下来,在城市夜间轨道交通保障、开发夜间旅游线路、延长博物馆营业时间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上海于2019年发布《关于本市推动夜间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后,也围绕夜生活聚集区打造陆续出台多项政策。今年5月份发布的《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中也明确提出,要鼓励发展夜间经济,提振消费信心。
此外,今年以来,浙江、武汉、成都、重庆、天津、西安、汉中等多地均高度重视夜间经济发展,或出台支持政策举措,或举办特色活动,部分城市还将提升夜间经济品质等要求写进当地“十四五”发展规划。
打造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
对于夜间文旅消费区打造,多位专家认为应注重挖掘城市特色资源,注重项目打造的差异化、个性化,并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在多地的政策举措中,具备自身城市特色的夜间文旅地标打造均为相关政策目标或重点工作之一。
如北京“夜经济3.0版政策”即提出,突出“北京范”“时尚潮”“文化芯”“科技核”,打造包容多元、业态融合、动静相宜、安全便捷的“夜京城”,新培育10条市级“深夜食堂”特色餐饮街区,打造10个左右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夜京城”特色消费地标,30个左右具有夜间消费显著活力的“夜京城”融合消费打卡地,40个左右具有区域保障力的“夜京城”品质消费生活圈。
同时,北京上述政策还提出支持“夜京城”地标、打卡地、生活圈等创建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
浙江省商务厅于今年6月发布的《浙江省促进消费复苏回暖行动方案》中也提出,鼓励各地发展夜间经济,计划建设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对于夜间文旅消费区打造,多位专家认为应注重挖掘城市特色资源,注重项目打造的差异化、个性化,并应注重可持续发展。
“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聚区与夜经济是有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概念,凡是夜间的经济行为可能都属于夜经济范畴。”孟立联表示,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首先是旅游属性,不论是本地游还是外来游,游客是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的主要对象。因此,彰显城市特色,挖掘城市内涵,丰富产品供给,应是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首先要注意的。
“城市特色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拒绝千城一面,把属于这座城市的独有味道和性格展现给消费者。”中国起源地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竞生也表示,打造城市特色的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首先要梳理这座城市的文化脉络,找到属于这座城市的根脉和灵魂,把起源于这座城市的文化、美食、记忆或者品牌和特色产品等梳理出来,再进而将这些资源转化为可消费的文旅项目或产品。
提升城市品质
夜间经济发展不仅能吸引外地游客,客观上增加外地游客游程,拉动旅游消费,同时也能为本地市民打造更多生活休闲与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实际上,发展夜间经济不仅能够有效扩大消费,带动旅游,还与特色街区打造、城市更新等城市建设品质关系密切。
国家“十四五”规划对大中城市完善宜居宜业功能提出诸多要求,其中明确提出要增加文化体育资源供给,营造现代时尚的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
“夜间经济和城市更新是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文旅创新创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张德欣表示,夜间经济发展不仅能吸引外地游客,客观上增加外地游客游程,拉动旅游消费,同时也能为本地市民打造更多生活休闲与消费场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而夜间经济相关项目打造的质量无疑与所在城市的资源禀赋挖掘程度相关。
在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推进城市更新,改造提升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和城中村等存量片区功能,推进老旧楼宇改造,积极扩建新建停车场、充电桩。
多地的老旧街区正是与夜间文旅消费聚集区打造等相结合,在推进城市更新、盘活存量资源的同时,为本地市民以及外地游客提供更具特色的城市地标和生活场景。
如《成都市“十四五”城市建设规划》中发布的相关机会清单,即有两项城市更新项目与夜间经济发展深度融合。其中,中和老码头片区城市更新项目将以“码头、老场镇”历史文化为基础,打造极具“川西居民”风格的城市面貌。打造中和老码头文创夜肆则是项目主要建设内容之一。位于成都邛崃市的一个城市更新项目同样在项目中规划有夜间经济区。
包括全面提升城市品质在内,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必须遵循的原则之一即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提升城市品质方面,国家“十四五”规划还特意提出要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
同样,对于主打夜间经济的城市地标,除需挖掘城市特色之外,还应在需求端满意度方面做文章,聚焦人民对物质文化等方面的需求,也是提升城市生活品质的一项动力。
“在注重旅游属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夜间游客与日间游客较大的差异性,如何满足夜间游客需要,突出夜间旅游特点,应是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特别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孟立联认为,当前兼顾旅游属性以及夜间游特点的夜间文化旅游集聚区还相当稀少。即使是已公布的一些集聚区名单,受夜间文化旅游供给侧限制,这些集聚区大抵属于稀缺产品,虽颇受欢迎,但也不能否认这些集聚区的夜间文化旅游属性并不十分突出,特点也不是特别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