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索寒雪北京报道
“中国与共建国家深化全方位科技往来,中国支持逾万名共建国家青年科学家来华进行短期工作和交流,累计培训共建国家科技和管理人员1.6万人次。”10月30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张广军表示,“在共同提升科研能力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实施了多批联合研究计划,并在农业、医疗、信息、新能源、基础研究等多个领域共同建设了50多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建立了10个海外科教合作中心。”
十年来,在各方共同参与和推动下,中国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机制不断深化,科研人员往来愈发紧密,科技合作成果日益丰硕。
与超80个共建国家深化科技合作
科技创新合作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中国始终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以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为目标,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张广军表示,“中国与相关共建国家坚持把科技人文交流作为重要的根基,民之交在于心相通。把创新平台建设作为重要载体,把服务互联互通和共同发展作为重要方向,把开放创新生态构建作为重要内容,深入实施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推进各项合作举措扎实落地。“
科学技术部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国已与80多个共建国家签署了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共同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格局,结出实打实、沉甸甸的合作“果实”。
在共同服务民生改善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支持建设公共卫生科技合作中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菌草技术示范中心、海水养殖研究中心、山地灾害研究中心等一批合作平台,同时实施了一批“小而美”的合作项目,促进科技成果让更多人受益。
在共同支撑产业发展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推进科技园区合作和多领域技术转移示范,中国面向东盟、阿拉伯、非洲等区域建设了9家跨国技术转移中心,与各国共建覆盖广泛的技术转移网络,服务各国产业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18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在苏州成立,5年来,已有200余名复合型国际人才从这里出发,踏上新时代的新丝路征程。“
在共同助力文明传承方面,中国与共建国家开展联合考古和文物保护等科研合作,在探寻丝绸之路多元灿烂历史面貌的同时,展现出文明互鉴的和美诗篇。
“未来,中方期待与共建国家继续深入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以开放创新汇合作之力,以共商共建谋发展之路,共同促进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和交流。”张广军表示。
统计显示,从2013年至2022年,中国在共建国家一共申请公开了6.7万件专利,年平均增长率达到26%。其中,有八成以上的专利申请来自企业。十年间,申请专利的企业数量由430家增至2429家,增加了4.6倍。过去十年,中国给共建国家带去了储能技术、节能与能量回收利用技术、清洁能源技术、化石能源降碳技术等先进的绿色低碳技术。3549件“绿色专利”被中国带到了28个共建国家,为他们带来了新的绿色发展。
成渝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
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将于11月6日至7日在重庆举行。
2022年,在科学技术部精心指导下,川渝两省市政府,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论证,共同编制,联合印发了《成渝地区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实施方案》。实施方案确定了合作区的四大战略定位,也就是面向“一带一路”的科技交往中心、技术转移枢纽、协同创新平台、产创融合高地。
“围绕这四大战略定位,我们明确了相应目标和重点任务,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安疆说。
成渝地区已建立科技交往合作机制,与80多个国家的各类创新主体开展了科技交流合作,与匈牙利等国家和地区签订了科技创新战略谅解备忘录,建立起政府间、高校间、企业间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合作机制。连续举办“智博会”“西博会”,召开了国际应用矿物学大会、“一带一路”微无创医学创新论坛等高端学术会议,还承办了科学技术部国际先进技术培训班20多期,40多个国家的近千名学员参加学习和培训。此外,成渝两地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人员开展交流互访超过7万人次。
此外,成渝地区已建成国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3个、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9个、协同创新平台100个,新加坡国立大学等10多家知名高校也在成渝地区设立了研发机构,长安汽车、科伦药业等30多家企业在海外也建立了创新研发机构。
“我们支持成渝地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更好地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已经与奥地利、白俄罗斯等国家技术转移机构开展合作,高质量打造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等国际技术转移平台,目前已设立国家技术转移机构30多家。”张安疆介绍。
“下一步,成渝地区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继续实施‘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重要指示,通过举办科技交流大会,积极探索,进一步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持续扩大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科技交流和创新合作,目标就是加快打造辐射西部、支撑全国、面向全球的‘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张安疆说。
构建共赢科技伙伴关系
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构建合作共赢的科技伙伴关系,推动科技成果惠及更多的国家、更多的人民,目前,构建起了多层次、全方位、广领域的科技合作新格局。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了117个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在气候变化、清洁能源、生命健康等多个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2023年,我们已经与多个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签署了多项科技合作的文件,已为元首外交提供了35项科技合作成果,有力支撑了元首外交和国家外交重大活动。这个格局已经构成。”张广军表示。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加入了200多个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深度参与包括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等一批近60项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他认为,我们通过“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的推动,使得我们国家在创新丝绸之路建设中取得积极进展,可以说服务“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作用不断提升。中方主动设置全球性科技创新的议题,牵头发起绿色电力未来使命,启动实施碳中和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计划。
中国正在营造良好开放创新生态,包括试点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鼓励和支持外籍科学家面向全球挑战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
“我们加强与各国政府间、科技界、产业界的交流互动,推动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要素的顺畅流动。同时,支持各国科研人员开展联合研究开发,共同推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成果等。开放创新生态建设有了新的布局和设计。”张广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