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
民营经济发展又迎来新支持。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以下简称“25条”),提出支持民营经济的25条具体举措。这些措施,共包括持续加大信贷资源投入,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深化债券市场体系建设,畅通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渠道;更好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扩大优质民营企业股权融资规模;强化正向激励,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积极性等七方面内容。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完善金融服务体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当前中国经济仍处于疫后复苏的关键阶段,强化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无论是之于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还是之于全国经济大盘的恢复企稳,都来得正是时候。
关于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有一个“56789”的说法,即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但是金融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与其贡献有着明显的落差。如一个具有参考意义的数据是:截至2023年9月末,5182家非金融业A股上市公司的贷款规模累计达17.95万亿元,而民营上市企业贷款规模仅有4.39万亿元,占上市企业贷款规模的比重为24.45%。在这一现实之下,此次“25条”明确提出,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的占比,可以说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
当前阶段民企对于金融支持的强需求有一个非常现实的背景,那就是受内外部发展环境变化及市场调整的影响,一些民营企业陷入了困难之中,尤其在资金链上出现紧张。对这些企业及时伸出援手,有利于留住经营主体的“青山”。“25条”中专门提到,要主动做好资金接续服务,对暂时遇到困难但产品有市场、项目有发展前景、技术有市场竞争力的民营企业,按市场化原则提前对接接续融资需求,不盲目停贷、压贷、抽贷、断贷。这种安排,应该说让很多处于困难中的企业看到了新的希望。值得注意的是,“25条”还特别提到,保持信贷、债券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合理满足民营房地产企业金融需求。这对于整个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而言,都不啻为一个积极信号。
不过,尽管“25条”在着力解决民企金融困难方面具有较强的“应急”色彩,但是也不能忽视于长远角度,要为化解民企长期以来所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金融服务机制方面进行更多的优化。众所周知,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企业缺乏合适的抵押品、完整的财务数据以及政府信用,这与以抵质押和担保为主的传统贷款模式天然不匹配。那么,要真正解决好民企在贷款上的难处,就必须建立与民企特点相适应的新的金融服务机制。“25条”提出要强化科技赋能,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信用类融资产品,推广“信易贷”模式,发挥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持续扩大信用贷款规模;完善民营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等,这些工作不能只是一时的改进,而是要有长远的谋划部署及推进,从根本上缓解民企在金融需求方面的后顾之忧。
提振民企发展信心、护航民营经济健康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今年7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发布后,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起来,推出了一系列配套举措,囊括了民营经济营商环境、涉企服务、法治保障等诸多方面和维度。这一次的“25条”实际上是金融方面的跟进完善。同时,中央编办还正式批复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内部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局,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专门工作机构。今年以来,相关部门也多次召开与民营经济发展相关的座谈会。这些全方位的政策和行动,应该说释放的信号不言而喻,社会也对此充满期待。
但还是要看到,短时间内大量政策出台,一方面,要保障好实施的质量,真正把政策所允诺的红利,及时输送到企业的手中,让它们真切感受到实质性的利好。事实上,政策的实施,本身也是一个与经营主体“互动”的过程,到底哪些政策还需要加强,哪些政策可能还不够“精准”,不妨对效果进行跟踪评估,并及时听取来自市场的反馈和建议。如此,才能让政策不断趋于科学、完善,实现效果的最大化。毕竟,民企对支持政策的需要,更多在乎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另一方面,则要注重各个维度政策的协同发力。影响民企信心的因素很多,有效提振信心,切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其中,最基础的是,要加快破除民营经济发展中的各类隐性壁垒,实现对不同经营主体的真正平等对待,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合法权益,强化他们对稳定发展的预期。所有的支持政策,都应该围绕这些基础重点发力。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类利好政策密集出台,相信能够让更多企业“敢干、敢闯、敢投”,从而形成政策与企业的“双向奔赴”,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更多信心和活力。同时,各类政策也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调整、完善,形成对民企和民营经济的持续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