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旺北京报道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时代潮流。近日,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以下简称“链博会”)绿色农业专题论坛召开,多位嘉宾围绕绿色农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等话题,从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发展绿色农业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顺应消费升级、培育绿色消费市场的有力举措。经过30多年探索实践,一大批中国企业和雀巢、正大、嘉吉等跨国公司,深耕中国绿色农业、产业和绿色食品市场,打造了一系列家喻户晓的品牌产品。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本届链博会专门设置了农业链展区,展示从田园到餐桌全链条产品服务,吸引了国际集团、中粮、伊利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及行业龙头参展。
中国书写的“绿色答卷”
“当前,我国正在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推动绿色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等发展模式,引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时代农业革命,加快实现农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论坛上,农业农村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副主任宋聚国表示。
宋聚国认为,我国不仅依靠自身成功解决了1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书写了亮眼的“绿色答卷”,而且为促进全球粮食安全与供应链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首先是加快转变农业绿色生产方式,稳步提升粮食供给能力。宋聚国表示,中国政府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累计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化肥农药施用量连续6年下降,畜禽粪污、秸秆综合利用率和农膜回收率稳步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4%。粮食生产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口粮自给率100%,谷物自给率95%以上,真正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
其次是坚定践行农业绿色发展承诺,多措并举推进节粮减损。前年国际粮食减损大会顺利召开,大会取得包括行动、机制、生产、流通、消费等方面的十项减损共识,发布《国际粮食减损大会济南倡议》,提出各国加强粮食减损的重点领域和合作方向,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途径。中国政府将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共抓,大力推进全环节全链条减损,系统化降低粮食损失和浪费。
最后是持续发展农业绿色贸易往来,保障农产品供应链韧性。2001年—2022年,中国农产品贸易额从279亿美元增至3343亿美元,年均增长12.6%;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9.1%,进口额年均增长15.4%。2022年,中国农产品进口2361亿美元、出口981亿美元,稳居全球农产品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进口国、第五大出口国。
宋聚国表示,全球对农产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诉求越来越强烈,对进口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中国、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农林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国际多双边场合也提出了诸多关于保护森林土地、应对气候变化等约定,中国作为世界最大农产品进口国,在这一进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宋聚国认为,当前全球粮食供应链稳定和农业绿色发展依然面临严峻挑战,极端天气频发,农田牧场退化,地区局势严峻,出口限制多样。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处临时代办张忠军表示,根据粮农组织最新统计,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程已经过半,但是与粮食相关的目标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2022年全7.35亿人面临饥饿,预计到2030年全世界可能仍有近6亿人深陷饥饿状况。
张忠军表示,全球粮食安全在处于零饥饿发展目标十字路口,面临挑战。挑战一方面来自农业粮食体系所面临的长期的系统性的压力因素;另一方面来自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地缘冲突、出口限制等冲击性因素。全球粮食体系急需系统性变革,向着更加高效、更加包容和韧性可持续道路转型,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高粮食消费效率和公平性。
“绿色农业恰恰是推动和实现这一转型的重要着力点。”张忠军表示,绿色农业意味着将绿色发展议程纳入农业粮食体系中,通过降低外部投入,提高循环效率,从而减少对自然资源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从根本上而言,绿色生产是确保农业和粮食系统可持续转型的核心。
不仅如此,张忠军认为,绿色农业需要贯穿于整个农业产业链全过程,无论对于传统型粮食供应链、过渡型粮食供应链,还是现代式粮食供应链而言,从生产、加工、保存、贮存到向消费者运送,再到最终摆上餐桌都必须保证措施,每个环节当中有效利用资源,以改善社会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性。
“长远来看,绿色农业可以帮助建立韧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从而使农业粮食体系具备扎实的预防、预判、消化、适应和转型能力。能抵御任何破坏农业寿命,必须确保人类消费安全理念。”张忠军表示。
“中国愿与各方加强合作,共同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共同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与供应链稳定。”宋聚国表示。
宋聚国表示,首先是建设开放、透明、包容和非歧视的多边贸易体系。与世贸成员一道,争取尽早推动粮食安全公共储备等发展中成员广泛关注的议题取得积极成果,共同反对将粮食问题政治化、工具化和武器化,减少非必要出口限制,维护全球粮食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共同建立更加平衡的WTO国内支持规则体系,推动全球农业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以更加公平、稳定的国际市场环境实现全球粮食安全保障。
其次是深化绿色农业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动力,是保障粮食可持续供给的重要支撑。愿与各方在数字农业、农机装备、生物育种和质量安全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动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全链条各环节上的绿色转型,共同建立起更高效、更包容、更有韧性和更可持续的粮食系统。
最后是打造多双边开放共享合作平台。搭建政策对话和信息共享平台,分享农业绿色发展技术、经验,深化农业绿色发展政策交流、对接;搭建投资和贸易合作平台,推动农业绿色投资,加强项目对接,促进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贸易,引导消费者绿色消费,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
企业共话绿色农业
在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绿色转型过程中,企业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发挥着引领作用。
中信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志勇表示,在农业的科技链上,中信集团依托农业的科研优势,联合30多名院士专家,800余家产学研单位长期开展合作。立足全球50余个研发中心和育种站,自主研发一批绿色优质的水稻、玉米突破性新品种,在国内建有70万亩国家高标准制种基地,在巴西设有3个规模种子加工厂,6个种子储备冷库,为种植户提供优质、高产、安全种子,构建覆盖中国、巴西等主要市场的推广渠道。
先正达集团中国总裁刘红生也表示,先正达聚焦农产品创新链,依托遍布全球的创新网络和超过6000名的科学家,面向全球农业产业链持续做好优质高效农业投入品的保障供应。不仅推出了更加绿色的农药,也持续推出更优质的种子,利用中国种质资源优势,将高产、节水、早熟的水稻推广到东南亚和非洲。
在种植业之外,奶业具有产业链条长、基础性强的特点,要想实现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任务十分艰巨。
伊利集团执行总裁刘春喜表示:“我们正在上游推进绿色光伏项目建设,实现了奶牛棚顶光伏,棚内养牛模式建成后将解决牧场40%的用电,打造低碳牧场。中游已连续13年开展了企业内的全产业链的碳排查,碳足迹工作。建成行业数据最全碳排查数据库,如今已有31家分子公司获得了国家级的绿色工厂认证。”
而作为农业链接的另一头,餐饮业与农产业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引领农业食品产业链发展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租用。
“绿色农业可以为餐饮行业提供更加健康,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续的食材。”汉堡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博涛(Atakan Bozkurt)表示,目前,汉堡王餐厅使用的餐具,包括所有的早餐盒、吸管和非塑料勺子都是用可降解材料制成。这些变化和创新的需求,促使了中国本土的包装供应商去使用环保材料。此外,汉堡王还在通过完善餐厅经营管理机制,减少粮食浪费,确保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