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TMT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头版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要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1.5万家影院、8.6万块屏幕,2023年约1700万场次零票房空转
端午档失利 中国电影市场亟待精细化转型

    本报记者张靖超上海报道

    经过15天的时间,6月15日,2024年暑期档总票房终于突破10亿元,比2023年晚4天。

    按照此前的行业预期,通过端午档的预热,暑期档的爆发会来得更早一些,但端午档最终的票房表现可谓糟糕。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今年端午档观影人次仅有962万,是自2014年以来(2022年除外)首次出现端午档观影人次少于1000万;上座率方面,端午档仅有5.6%,也是除疫情期间外首次低于10%。

    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下简称“上影节”)上,多位从业者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达了对端午档失利暴露出来的行业弊端的担忧。其中,最直接的便是流失的观众与闲置的影院终端。

    实际上,我国拥有全球最多的银幕数量。根据国家电影局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共有银幕数8.6万块。但如此多的银幕去年一共才放映了600多部影片。记者在上影节上了解到,这一数据不仅少于北美、日本、韩国、法国等全球其他电影市场,甚至少于在全球票房表现中并不起眼的印度。

    “去年,我国的观影人次是12.99亿人次,按一部影片2个小时计算,那么平均每天每个人在影院的观影时间不到0.3分钟。”中国艺术研究院教授支菲娜说,“我对现在市场的总体判断是粗放式竞争的状态,而我们期待的是精细化、差异化竞争。”

    闲置的影院

    “我自己经营两家影院,我发现闲置率比较高,特别是那些多厅的影院。一方面体现在日常的上座率不够,另一方面,分时段分析的话,上午、下午的上座率很低。”导演贾樟柯说。

    据公开数据统计,截至目前,今年已有接近30天全国单日票房少于3000万元,而2023年,该数据为35天。影院的经营压力可想而知。

    “上座率最好的时候是2015年,现在的上座率仅有2015年的一半。”支菲娜提供的数据显示,在2023年全国1.29亿场电影放映中,有16.59%、约1754万场为零票房场次,“这些场次是空转的,对影院来讲是浪费的。”

    支菲娜认为,上述问题并非意味着行业已经触顶。“观影频次有没有增加空间? 我想是有的,我国城镇化率还在上涨,但观影频次并不高。”支菲娜说,“从观影极值来看,日本的国民电影《鬼灭之刃》,约有1/4的国民观影;《星球大战》在美国约有1/3的国民观影。与之相比,《战狼2》的观影人次只是总人口的1/9。”

    显然,将观众吸引到影院,提高消费者的观影频次是解决影院资源闲置、浪费的直接办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分线发行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不同于统一放映,在分线发行模式下,片方可选择适合的院线或影院投资管理公司进行交易。这既是制片方、发行方和放映方的双向奔赴,也是内容和观众的双向奔赴。

    去年11月,我国开始试水分线发行。不过,截至目前,还在试探摸索中。

    “一说分线发行,就意味着对市场要进行细分。但目前国内的许多电影公司还是抱着‘我都想要’的心态。”从事电影制片的金妍说。

    支菲娜认为,中腰部和小成本影片更适合分线发行。“主流商业影片不需要分线,这类影片要在更短时间内更大范围地回收投资,但我们也要注意不能让它们形成寡占局面。如果一个档期两部影片垄断了85%的院线资源,这个市场就没有活路了。”支菲娜说,“中腰部影片可以做混线,一部分走商业院线,一部分走相对个性化的院线,然后逐步扩映。小成本影片,我认为可以在非常窄的范围之内放映以便压缩成本,在少数几家院线做长线的放映。”

    发行与影院人员素质亟待提升

    作为一名常年居住在中国的日本导演,竹内亮热衷于将中国发生的事情拍摄成纪录片,自2020年至今,他先后拍出《好久不见,武汉》《走近大凉山》《再会长江》《后疫情时代》《双面奥运》等,这些作品在中国受到广泛好评,豆瓣评分均在8分以上。

    通常而言,纪录片并非市场主流,国内院线、影院也不会给予多少排片,在此背景下,商业回报往往较低。今年5月,他导演的《再会长江》上映,在国内排片最高时占比也仅占2.8%,但他并未对此感到担忧。

    竹内亮说:“日本每家影院都不一样,风格不一样,装修不一样,他们选择上映的电影也不一样,有专门放纪录片电影的影院,有专门放亚洲影片的影院,且这些影院都有自己的粉丝,给片方省下很大力气,不需要太多的宣传。我觉得中国的影院也可以尝试建立自己的粉丝群。”

    不过,分线发行对发行和影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院线对自己有清晰的认知并形成差异化的定位,另一方面需要发行方对影片的内容、定位与目标受众有足够的了解,能够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院线、影院。

    “但过去这几年,国内的影院建设速度很快,这就形成了很大的人员缺口。很多影院的工作人员,甚至影院经理都没有电影方面的工作经验,他们可能不怎么了解电影。”金妍说。

    “我每年都会到全国进行至少50家影院的调研,我发现一个比较典型的问题:影院没有市场部。这个行业不少工作人员来自快餐、医药零售、服装零售,他们来这个行业是因为影院现金流比较快,他们是不懂电影的。没有市场部,影院怎么研究周边的观众长什么样子、多少岁、喜欢什么片子?”支菲娜表示,“未来,每一家影院都需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标签,都要知道我这家影院的定位是什么。”

    珠江电影制片有限公司电影剧本编辑兼广州青宫电影城策划总监祁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建议:“无论是发行公司,还是院线和影院,不仅需要有能做事务性工作并且有执行力的人才,还需要优秀的策划,他们的思想要开放、信息要灵通、知识要广博。要达到这几点,业界应该建立一个奖励机制,否则优秀人员不愿意进入这个领域。”

    应扩充供给

    要想将分线发行模式在中国电影市场落地,除了在发行端和影院端的建设外,在影片方面也需要有数量够多、类型丰富的供给。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在过去几年,我国每年上映的影片数量已增长至约600部。但考虑到我国共有约1.5万家影院、8.6万块银幕,600部影片显然不够。

    作为对比,中国香港地区有63家影院、306块银幕,但是在去年上映了267部影片;日本去年有大约3600块银幕,上映了1232部影片。

    从供给结构来看,国产影片数量在400部以上,进口影片在100部上下,进口片最多时为2019年的124部。业内人士指出,增加进口影片数量,不仅能够丰富分线发行模式下内容的供给,也能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影响力。

    “从进口体量来讲,框架是在2002年定下来的。当时是我们很弱小的背景下,我们在全球电影市场的占比只有0.6%,我们现在已经超过20%了,有足够的文化自信接纳更多的影片进入这个市场。”支菲娜说。

    贾樟柯建议充分利用国内的各大电影节、电影展,“每年都会有三四百部影片放映,其中有很多进口影片,说明这些影片已经进入国内发行公司、影院、观众的视野,但电影节或影展期间,这些影片往往只放映三四场。我觉得有点资源浪费。”

    “现在,行业投资和观众都在向头部影片集中。在公映许可证上,很多头部影片的出品方、联合出品方的数量已经多到写不下了,但是很多中小成本的影片特别艰难。整个市场陷入到一种惯性当中,大家都在等待头部大片的出现。但是我们知道爆款是少的、是偶然的。一年365天大约有两三百天都在等待大片。与其等待,不如主动将市场做到精细化。”大象点映创始人吴飞跃表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中国经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第01版:头版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金融
   第06版:资管
   第07版:银行
   第08版:新金融·保险
   第09版:区域·地产
   第10版:地产
   第11版:家电·家居
   第12版:医药·健康
   第13版:车视界
   第14版:车视界
   第15版:TMT
   第16版:TMT
   第17版:能源·化工
   第18版:游戏
   第19版:快消
   第20版:快消
   第21版:追光新质生产力
   第22版:特刊
   第23版:新科技·新消费
   第24版:特刊
   第25版:新出海·新世界
   第26版:特刊
   第27版:新责任·新机遇
   第28版:特刊
   第29版:新动力·新契机
   第30版:特刊
   第31版:商学院改革
   第32版:特刊
端午档失利 中国电影市场亟待精细化转型
“6·18”战报背后:平台不便说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