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漫游北京报道
今年全球经济陷入“滞胀”困境,外需走弱对我国贸易出口增长形成较大掣肘。在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带来的困难和挑战下,我国一季度外贸展现出强大的韧性。
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9.89万亿元,同比增长4.8%。其中,出口5.65万亿元,同比增长8.4%;进口4.24万亿元,同比增长0.2%。
外贸开局平稳向好,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今年以来,银行通过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为外贸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提高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等一系列行动大力支持外贸企业。
近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3月,银行结汇1878亿美元,售汇2037亿美元;2023年一季度,银行累计结汇5460亿美元,累计售汇5613亿美元,结售汇逆差153亿美元;一季度银行代客累计涉外收入14850亿美元,累计对外付款14508亿美元。
一组数据映照出了银行支持对外贸易的积极动作,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的情况。
精准对接外贸企业金融服务需求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呈现稳步回暖趋势,企业对于跨境金融相关的业务需求也逐渐增多。
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3月份结售汇呈现小规模逆差,3月中下旬人民币升值,企业等主体买入外汇意愿增强;一季度市场主体的汇率预期比较稳定,外汇交易行为更加理性,呈现很明显的“逢高结汇”和“逢低购汇”模式。
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吴丹分析称,2023年一季度,我国银行结售汇出现小幅逆差153亿美元,主要是由于资本金融项目出现小幅逆差导致(逆差290.6亿美元),而经常项目则延续了顺差态势(顺差158.29亿美元)。“其中,货物贸易贡献了经常项目的主要顺差部分,顺差450亿美元左右,说明我国企业因外贸进出口产生的结售汇结算需求仍然比较旺盛;在资本金融项目中,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项均为逆差,这其中,有跨境债券投资在中美利差倒挂背景下流出增加的原因,同时也受到今年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走出去增加的影响,导致企业向银行寻求相关资金汇兑的需求增加。”
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年初以来,伴随进出境限制全面放开,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显著扩大。最新数据显示,1~2月我国服务贸易逆差合计达到2022.2亿美元。我们判断,3月我国服务贸易逆差还将处于较高规模。由此,服务贸易逆差将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商品贸易顺差,这亦是一季度银行结售汇出现逆差的一个主要原因。”
近年以来,随着我国对外贸易呈现稳步回暖趋势,企业对于跨境金融相关的业务需求也逐渐增多。王青梳理发现,除结售汇及结算需求外,外贸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还需要银行提供人民币和外币存贷款服务,并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伴随企业在涉外经济活动中风险意识增强,银行等金融机构还在越来越多地向外贸企业提供风险控制服务,其中,为有效控制汇率波动风险,外贸企业对银行提供的外汇套保服务需求正在增加。
王春英介绍,到今年3月底,全国办理优质企业贸易收支便利化业务规模已经达到1.4万亿美元;到2022年底,已经有17个省市的企业利用便利化额度自主借入外债,平均利率为2.4%,显著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当前跨境金融服务平台已经有7个融资类和3个便利化类应用场景,参与的银行有500多家,服务市场主体超8万家,完成融资金额2500亿美元,便利化付汇金额超过8800亿美元。
在帮助企业开展汇率避险问题上,中国人民银行国际司司长金中夏说,过去几年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灵活性显著提高,双向波动的汇率有效发挥了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的作用。“在汇率灵活性增加的同时,我们也鼓励银行为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套期保值工具并降低这些工具的使用成本,使得企业能够比较顺利地采用市场化手段来管理汇率波动风险。”
金中夏表示,下一步,央行将继续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引导企业和金融机构树立风险中性理念,综合施策、稳定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积极为企业提供衍生品工具和服务
银行积极满足外贸企业融资需求、汇兑需求和外汇衍生品服务需求,为企业贸易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帮助企业灵活开展汇率避险。
为了进一步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日前,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了相关政策措施。商务部国际贸易谈判代表兼副部长王受文介绍称,在稳规模方面,一是要努力创造贸易机会,二是稳定重点产品贸易,三是稳定外贸企业,具体措施包括研究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导基金二期,鼓励银行和保险机构扩大保单融资增信合作,积极满足中小微企业对外贸融资的需求,加快拓展产业链承保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在优结构方面,主要是优化贸易方式、优化外贸发展环境两方面内容。
谈及在当前的环境下,银行如何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高级分析师冯琳认为:首先,银行在对外贸企业提供人民币贷款和外币贷款过程中,在货币政策引导下,要及时下调贷款利率,加大对小微外贸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其次,银行在为外贸企业提供外汇套保服务中,可适当降低相关费用;最后,银行等金融机构要跟上“海外仓”等外贸业务创新步伐,充分挖掘金融科技创新潜力,及时响应外贸企业多样化需求。
吴丹提示道:“今年全球经济陷入‘滞胀’困境,外需走弱对我国贸易出口增长形成较大掣肘。与此同时,如果今年人民币汇率呈现稳中有升,则出口资金回笼慢时,企业出口成本将会增加,导致贸易汇兑风险升高。此外,企业海外融资需求也会有成本上升的风险。对此,银行可积极为企业提供衍生品工具和服务,为企业量身定制方案提前锁定汇率、利率,助力企业最大化降低不确定性风险损失。”
在当前汇市波动加大背景下,如果涉外企业存在较大规模的外汇风险敞口,甚至选择“裸奔”,就要承担巨大的汇兑损失风险。从上市公司公布的业绩报告来看,这方面不乏其例。
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企业套保比率较2021年提升了2.4个百分点,达到了24%,但仍处于偏低水平。针对当前企业套期保值的比例不高的原因,王青分析认为:首先,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缺乏风险中性意识,甚至在汇市单边押注;其次,企业做套期保值,需要花费一定成本,缴存保证金还要占用一部分资金,这会让一些中小企业心存顾虑;最后,对一些中小企业而言,管理汇率风险难度较高,自身能力不足。“由于中小企业在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的占比接近70%,如果这些企业觉得套期保值成本贵、难度高,再加上自身缺乏风险管理意识,就会造成套期保值比例长期偏低。”王青说。
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民营企业跨境需求逐渐增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透露道,与2022年一季度相比,多了2.5万家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外贸“热度”稳步提升。其中,数量较多、灵活性较强的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速高于整体,规模占进出口总值的比重继续保持在一半以上,为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发挥了积极作用。
吴丹建议,对银行来说,要积极满足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外贸企业的融资需求、汇兑需求和外汇衍生品服务需求,为企业贸易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帮助企业灵活开展汇率避险,助力外贸规模稳定和结构不断优化。
冯琳认为,后续为提高套期保值比例,金融机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基于实需原则和风险中性原则,主动挖掘客户需求,为进出口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汇率风险管理服务;二是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金融机构还要尽可能降低外贸企业的汇率避险成本,特别是在收取保证金方面可采取更为灵活的措施;三是金融机构可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培训和上门指导,帮助外贸企业熟悉各类外贸金融产品,树立风险中性理念,搭建汇率风险管理机制架构,提升汇率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