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秦枭 北京报道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我国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其中,人形机器人作为一种未来产业的先锋,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吸引力,成为科技竞争的新高地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国内,自2023年以来,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多地的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相关支持政策。在海外,人形机器人也是众多投资机构青睐的领域,例如成立仅4年的初创企业Figure AI近日完成了B轮融资,筹集资金达6.75亿美元。此轮融资得到了OpenAI、微软、英伟达以及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等重量级投资者的支持。随着这一轮资金的注入,Figure AI的估值已经飙升至26亿美元,成为机器人行业的独角兽企业。
人形机器人有望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之后,成为下一个颠覆性的科技产品。对此,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就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创新、生态建设、商业化落地等问题提交了议案和提案。
将迎量产元年
随着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形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高,其应用场景也更加丰富多样。未来,人形机器人有望在教育、家庭陪护、救援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日前,海通证券发布研报称,近期,叠加AI大模型的加持,国内外企业关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进展不断刷新。在产业资本争相布局、生成式AI大模型技术持续迭代升级的背景下,叠加政策红利,2024年有望成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随着人形机器人产业化加速,人形机器人产业链有望初具规模。
此前,中信建投研报也指出,预计人形机器人将会成为数万亿元的大赛道。人形机器人是AI最有前景的落地方向之一,未来不仅能将人类从低端和高危行业中解放出来,提升人类生产力水平和工作效率,还可以在工业、商业、家庭、外太空探索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场景。预计当人形机器人产业迭代成熟之后,所对应的年度市场规模会有数万亿元。
然而,随着人工智能相关技术的发展和成熟、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应用场景将会不断拓展,整体市场规模将呈现指数级增长。但就目前而言,人形机器人在硬件方面要求极高、制造成本高、制造工艺复杂,整个行业都处于早期的研发阶段,一些品牌的人形机器人除了亮相于各大演讲和会议现场之外,商业化的应用几乎没有。
全国政协委员、芜湖机器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许礼进表示,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布局人形机器人研究已经超过50年。由于我国人形机器人研究起步较晚,在场景创新和应用推广等方面,产业还存在共性关键技术有待提升、产品成本高限制商业化应用推广、商业化落地场景缺乏阻碍产业化进程等问题。
中国民协数链改工委执行会长吴高斌认为,目前市面上尚未见到成功商业化的人形机器人,其原因可能有多方面的因素。首先,人形机器人的技术门槛相对较高,需要克服人体结构、感知、控制等方面的很多技术难题。其次,目前市场上对于机器人的需求并不算高,市场竞争却相对激烈。最后,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过程中需要考虑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不过,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学者王滢波看来,技术进步是指数式的,最初的10%可能需要90%的时间,同时,人形机器人的核心依然要依托于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目前来看,通用人工智能依然在起步阶段,技术成熟尚待时日,ChatGPT的成功虽然大幅加速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但依然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但整体进步速度会不断加快,人形机器人的热度也会随着通用人工智能的进步而不断变化。
多举措并行
人形机器人的热度持续高涨,被认为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将带动广阔蓝海市场。但与此同时,人形机器人作为科技前沿的新里程碑,能否成功实现商业化落地,还取决于技术进展、市场需求、政策支持等多种因素。如果人形机器人能够持续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同时得到市场和政策的支持和推动,那么它们的发展前景将会非常广阔。
为此,许礼进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基于现有产业基础,加快整合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给侧”优势资源,强化协同供给能力;各地以划拨或政府投资等方式提供统一的人形机器人算力中心,建设超强算力的人形机器人“智慧大脑”;依托现有的机器人产业链,构建与完善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供给能力,通过规模化生产来降低人形机器人的整机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瑞松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孙志强也从机器人产业生态建设方面提出建议。孙志强表示,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势头迅猛,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消费国和生产国,在全球机器人产业中的角色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他建议,应尽快成立“中国机器人协会”,创建“政产学研用金”的协同创新机制,打造涵盖技术、人才、平台、金融、政策以及国际合作等要素互动融合的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创新文化氛围,打破单元、组织、区域和行业的界限,发挥协同创新作用,形成高水平、有特色的交流合作平台,构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新优势。
除产业生态建设外,人形机器人作为具备颠覆性、前沿性技术的产业仍需要政策的支持。
为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顶层政策,包括《“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加快应急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和《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这些政策旨在将机器人产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同时,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工业和信息化部产业基础再造与高质量发展专项等也为加速国内机器人产业基础前沿与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核心部件国产化替代、整机应用性能提升、典型行业示范应用提供了巨大支持。这些政策与措施的实施,将有力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孙志强表示,要充分发挥我国体制优势和市场优势,倾斜更多政策、资金,汇聚国内外创新资源,推动以企业为载体、协会为纽带,广泛联合科研人员、高校和科研院所,通过人才培养、成果扩散和国际合作等方式,全面提升我国机器人技术标准、检测认证的国际话语权。
许礼进也建议,要强化政策导向,构建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创新生态,支持人形机器人企业创新成果在未定型阶段与应用方建立合作,首试首用;支持相关研发机构、企业开放人形机器人产品应用功能接口,拓展下游应用场景范围,搭建应用生态集聚平台,鼓励申办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创新大赛等,以支持人形机器人在萌芽期应用场景的探索和尝试,加快推进人形机器人的普及,尽快形成规模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