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杜丽娟北京报道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才之成出于学。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商学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企业家和优秀的管理者,正在成为中国产业经济的人才孵化器。
“伴随中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企业家开始站在全球视角去审视企业的发展之路。对他们来说,实现‘野蛮生长’的蜕变,通过系统学习管理知识,以‘全球视野+中国功夫’完成企业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对于中国商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中国经营报社社长、总编辑,《商学院》杂志总编辑季为民这样评价。
6月12日—13日,在《商学院》创办20周年之际,《中国经营报》、《商学院》和中经传媒智库主办了2024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系列论坛之“中国商业20年跃迁与创变引领新商业文明”论坛。在本次论坛的“共叙商学院改革之路 共建‘全球商学院开放空间’主题论坛上,季为民表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出现第一代企业家,由于出身背景的多元化,这些企业家接受过系统企业管理教育的并不多。
“在实践采访中,我们了解到这一现状,顺应时代需求,《商学院》杂志应运而生,借助《商学院》杂志这个平台,我们希望和更多企业家同频共振,共同探索商学教育的发展模式。”季为民说。
事实上,从全面引进到主动打破传统模式,探索自我创新,中国商学教育在过去几十年时间,也逐渐实现了与世界商学教育阵列的接轨。
2002年7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批准了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大等32所高等院校开展EMBA的教育,伴随各大院校陆续招生,中国企业家系统学习企业管理之路由此开启。
2003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指导下,《中国经营报》出版了“月末特刊”,内容聚焦“管理知识”,取名《商学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刊,2004年4月,《商学院》杂志正式出版。
季为民在演讲中指出,《商学院》杂志强调前沿导向、方法导向和问题导向,以期帮助读者提供管理知识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20年来,《商学院》杂志记录了中国经济社会发生的深刻变革,强调深度实战案例,这为创建新的商业文明提供了更多理论指引和实践经验。
站在新发展阶段,当乡村振兴、数字经济、绿色发展、合规管理、企业传承等话题成为时代命题,这要求我们用变化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待中国商学教育的发展。
围绕热点话题,《商学院》杂志在内容上不断创新和拓展,以更好讲述中国式现代化的故事,并在其中帮助企业发现投资机遇和创新商业模式。伴随传播介质和阵地的转变,当互联网成为一种重要传播渠道时,如何寻找最适合的观察视角和解析方式也是内容生产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季为民说,面对数字传播介质的变化,对我们来说首要工作就是帮读者建立“价值连接”。“通过这个连接,我们希望打通的不仅仅是商学院的知识边界,更重要的是与商业世界建立连接,这是媒体的一份社会责任。”
围绕平台融合、产业联动、国际交流、实践指导,《商学院》杂志希望打破常规边界,实现破圈,更好讲述中国式现代化商业文明故事。“在内容方面,《商学院》杂志不断探索更多‘商业+’故事案例,为企业商业模式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努力推动中国商学教育向多元化集群式教育模式发展。”季为民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各大商学院院校也在努力通过“知识+实践”的探索方式,培养更多时代需要的企业和企业家。
接轨世界,围绕商学院发展模式的变化,《中国经营报》旗下的智库平台——中经传媒智库,也将打造一个“全球商学院开放空间”,争取与国内外各大商学院形成深度联通机制,共同赋能新一代商业精英的培养模式,为更多创新企业带来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