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陈晶晶北京报道
时隔一年,保险行业再次传出下调寿险产品预定利率的消息。
多位保险公司代理人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6月30日将会下架一款预定利率3%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新的产品预定利率将调整为2.75%,并于7月1日正式上市。
记者从多位业内人士处获悉,一些保险公司有产品调整计划,不过也有一些保险公司精算人士称目前未对产品进行调整。
某寿险公司产品部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保险公司投资端承压,为防范利差损风险,保险公司下调预定利率是大势所趋。
记者注意到,此时恰逢保险行业年中的业务冲刺时间节点,很多自称是保险代理人把“3%收益增额终身寿险停售”这个消息当成了营销素材,在各个社交平台传播,并声称“抓紧时间投保,错过机会不再有”,渲染停售氛围。
停售炒作掀投保热潮?
知情人士对记者表示,很多险企确实已经在着手准备更低预定利率的产品进行备案,但原有的产品并没有明确一定会在6月末停售。这次预定利率的下调,是一些保险公司主动调整的策略,并不是监管部门对行业进行的集中调整。“我们公司未接到监管下调3%预定利率的指令或窗口指导。”
“保险产品作为超长期的保障性产品,对市场利率的变化不如短期理财产品敏感,有一定的滞后性,但是整体来说,预定利率的调整方向仍要与市场利率保持一致。”一位保险经纪人吴先生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利率中枢继续下行,导致保险投资端长期收益覆盖成本承压,传统寿险产品是否需要将预定利率进一步下调至2.5%,业界也正在探讨。
“在低利率时代背景下,客户对于长期、稳定、安全的资产配置需求更为迫切。但是保险行业新单保费收入增长低迷,如果把产品预定利率下调至2.5%,产品的吸引力就下降很多。当前,银行理财收益率高于2.5%,如果保险作为长期产品不能比银行理财产品收益高,业务开展会更加困难,进而影响部分公司的现金流,这是监管和保险公司管理层都需要考虑到的。”上述某寿险公司产品部负责人进一步认为。
多位保险经纪人向记者透露,部分险企增额终身寿险预定利率将从3%下调至2.75%的消息,再度被自称是保险代理人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开始停售炒作。
消费者王女士称,自己认识的多位保险代理人每日都发多条朋友圈推销3%的保险产品,并邀请她尽快联系告知其最新信息。一些保险公司负责营销管理的内勤、一线代理人甚至发朋友圈称“3%‘命’不久矣,2.75%即将取而代之”。
一位北美精算师对记者分析称,有理由怀疑一些险企此次调降产品预定利率的动机。“这并非监管要求调降利率。之前部分险企为达成阶段性的保费目标,往往会针对一些具体的产品,尤其是拳头产品,故意进行停售炒作。”
近年来,行业内利用预定利率下调的契机炒“停售”动作多次出现。特别是2023年7月31日,长期人身险产品的预定利率从3.5%降至3%,引发新一轮的产品停售炒作,且效果极佳。不少高管向记者透露,有的险企在3个月内完成了全年的保费目标。
“停售炒作虽然可以引发消费者抢购的心理,但频繁停售炒作之后,市场被过度透支。距离去年7月行业性停售炒作之后,不到一年又开始,很多客户短时间内或许已经无力再继续追加。未来利用预定利率下调的契机进行停售营销这个模式,我认为已经掀不起投保热潮了。”上述北美精算师进一步称。
防范利差损风险
需要注意的是,长期而言,险企下调产品预定利率有利于防范利差损风险。
近年来,利率持续走低、优质高收益资产减少,保险资金面临“资产荒”和再投资的双重压力,利差损风险进一步加剧。
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28.2万亿元保险资金的年化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3%,年化综合收益率为3.22%。两项收益率数据均处于10多年来的低位。
显然,压降负债成本已成为当前寿险业的主旋律。
2023年10月,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强化管理促进人身险业务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针对行业共性问题,引导调整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优化偿付能力风险因子。监管方强化逆周期监管,完善偿付能力和准备金规制,拓宽资本补充渠道。要求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
6月19日,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在第十五届陆家嘴论坛开幕式上作主题演讲时也表示:“进一步健全保险产品定价机制,指导保险机构调整产品结构,有效防范利差损风险。”
“保险公司也得认清形势,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决定是否调低产品预定利率。如果继续维持眼下高收益的保单,基本是卖得越多,未来就会亏得越多。尤其中小险企由于基础薄弱,固定成本难以通过规模摊销,以3%预定利率产品来计算,可能要达到4%甚至以上的投资收益率才能实现成本‘打平’。目前债券利率持续下行,权益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另类资产供给减少,续期保费和再投资也面临匹配压力。而预定利率的进一步下调,将降低新产品的负债成本,进而持续缓解险企的利差损风险。”上述北美精算师提醒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