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郑瑜北京报道
数智化正在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在传统供应链金融模式下,终端交易的真实性验证成本高且不易,这导致难以有效防范操作风险与欺诈风险。尤其在一些数字化程度不高的中小微企业融资过程中,这些问题尤为突出,成为许多中小微企业出现融资难、融资贵以及资金周转效率低问题的根源之一。”一位供应链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2023供应链金融科技发展洞察白皮书》指出,与上游融资相比,供应链下游融资的可获得性较低,融资痛点更为突出。
然而,如今通过产业互联网布局、产业数字生态连接,以及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已经有了新的变革。这些技术不仅帮助了融资过程中风险的管理与评估,还大大提高了下游中小微企业普惠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供应链金融+智能合约提质增效
在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上加载智能合约正是供应链金融探索的成果之一。
数字人民币是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由指定运营机构参与运营并向公众兑换,具有支付即结算、可加载智能合约等特性。
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在谈及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开放生态的设计理念时曾表示:“数字人民币的顶层设计中,通过加载不影响货币功能的智能合约,实现了数字人民币的可编程性,使数字人民币在确保安全与合规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交易各方商定的条件、规则进行自动支付交易。作为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数字人民币在建立支撑智能合约应用的生态方面有较大的优势。”
在应收账款保理业务上加载智能合约正是供应链金融探索的成果之一。
“在我们尝试过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在公益、奖学金等一系列领域的落地应用后,我们发觉同样的技术能力也可以运用到供应链金融。”供应链科技平台盛业(6069.HK)首席战略官原野表示,较传统贷款以“受托支付”方式控制资金定向使用的模式不同,智能合约具有公开透明、不可篡改、自动执行的特点。数字人民币保理融资款在发放前已通过写入的智能合约,约定了该笔资金的流向、使用对象、使用比例等规则。资金发放后,客户仅能按智能合约的规则使用,如果超出该规则将不能使用该笔保理融资款,从而确保资金用途的真实性。
“当前,我们采用中国农业银行深圳市分行研发的‘对公红包’产品,在保理融资款上加载智能合约,以事先约定的规则,自动实现贷款资金的定向使用,以数字人民币的形式向客户发放供应链保理融资款,以保证这笔贷款能够被精准地用于支付上游供应商的货款。”原野告诉记者。
除此之外,数字人民币大额资金交易无时间限制、全流程可追溯交易记录的优势,对交易行为进行有效监控,能有效控制资金的投放方向、投放对象、投放时间、投放进度等各项因素。“这样在投放的时候可以更加高效并提升客户体验,例如我们在下班后、周末或节假日期间也给需要用款的客户正常反馈,保障客户需求。”原野补充道。
长期以来,橡塑行业一直被认为是传统行业,其数字化程度相对较低。然而,随着数字人民币作为一种新型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出现,由于其易用、便捷的特性,使用门槛非常低。在此之前,供应链金融业务中存在一个问题,即一些客户没有开立指定银行账户,特别是在三、四线城市,由于银行网点不足,跨地区开户的操作成本高、效率低。
如今,一家塑料包装企业负责人提到:“借助基于京东科技联合中国工商银行推出的‘数字人民币可编程供应链金融全链路解决方案’,橡塑行业的下游客户能够享受到更为便捷的金融服务。融资效率提升了十倍左右,运营成本也得到大幅降低。”
据悉,结合数字人民币支付即结算、可编程性等特点,京东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与工商银行数字人民币智能存管产品进行有机结合,使得全国各地更多像前述塑料公司一样的产业链下游中小微企业,不必到线下临柜办理相关业务,可以在线远程开立数字人民币对公钱包申请和智能合约子钱包。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方案可约定指定的放款要素信息、借还款周期及息费预设、基于指定的贸易订单状态或物流状态来匹配资金、财务、税务等核心节点处理逻辑等,所有的执行都自动写入,与资金的收付行为互相控制,形成智能的受控模式,全流程不需人工干预。
京东科技相关人士表示,数字人民币具有多方面的优势,能够解决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身份核验、风险识别、信用担保等问题,增强了产业链核心企业与上下游及金融机构之间的信任,减少了对核心企业的担保依赖,有助于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此外,数字人民币的支付即结算特点,使资金到账实时快速,提高了中小微企业的资金周转效率,降低了财务管理成本。数字人民币以广义账户体系为基础,支持银行账户松耦合,中小微企业无须到银行柜台开立结算账户,可以线上开立数字人民币对公钱包,减少了跨区域、跨银行开户成本,提高了融资效率,便利了更广泛的中小微企业。最重要的是,数字人民币具有可编程性,可以实现智能合约高级功能,为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在智能合约中约定资金的放款要素信息、贸易对手方信息、借还款周期及息费标准等,实现自动化执行和受控模式。
多种技术应用共同作用畅通堵点
中小微企业需要融资,将目光移向了数据资产。
除了引入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其他数字化技术与数据驱动方法也在加速整个供应链金融智能化和数字化转型进程。
有行业人士告诉记者,很长一段时间来,传统金融机构在支持中小微企业时,偏重主体信用评估,因此在准入环节会设置一系列的条件。中小微企业如果想顺利申请到融资,就需要满足经营年限、业务规模、抵押担保、税收情况等各种条件。而中小微企业本来就存在规模小、信用低、抵押物少等各种短板,因此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机构的信任和支持。同时,面对这些中小微企业,传统金融机构也很难快速、准确、低成本地完成资信评估。
虽然各种条件缺失,但是中小微企业也需要融资,在这种困境之下,行业将目光移向了数据资产。
“我们希望帮助中小微企业将真实、合理的交易行为转化为‘数字资产’,通过供应链系统的对接,打通产业数据壁垒和实现产业数据赋能,帮助中小微建立自己的数字信用和交易画像。”原野表示。
一家青岛的机电设备商由于未满足银行要求的经营年限、业务规模、抵押担保等资质条件,而且还因为疫情而逾期影响了征信,面临着融资难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几乎没有可以选择的金融机构合作伙伴。原野表示:“当他们找到我们时,我们充分利用了他们的交易数据以及与核心企业中标的真实历史数据,为其提供了供应链融资服务支持。在贷后管理方面,我们通过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智能查询、回款监控和产值跟踪等手段,避免遇到交易欺诈,确保了回款的准时到账,实现了零逾期和零坏账。在我们的支持下,这样的客户也能够快速成长。”
一位拥有央企股东背景的供应链金融平台高层对记者表示,近年来中国供应链金融的快速发展主要归功于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他指出,过去供应链融资主要依赖于线下方式,需要通过人工核实贸易背景、了解资信情况,但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引入,贷前审核和贷后管理都以更真实、更准确的方式展现给了银行。“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供应链各个环节的数据,从而更全面地评估融资对象的信用状况。同时,数字化技术还使得贷后管理变得更加高效,供应链金融可以通过智能系统进行实时的风险监控和资金回款管理,确保贷款的安全和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