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刘旺北京报道
尘封15年的中国男子马拉松纪录在2023年内两度被刷新,在无锡马拉松上,运动员何杰跑出2小时7分30秒的成绩,在日本福冈国际男子马拉松赛上,运动员杨绍辉又跑出了2小时7分9秒的新纪录。
运动员的优异成绩振奋人心,这背后的马拉松赛事和跑步运动也同样引人关注。据中国马拉松官方网站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国举办了超400场马拉松赛事。马拉松赛事已成为了打造城市名片、拉动地区消费增长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跑步成为参与度最高的运动项目。
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运动品牌,开始加大在跑鞋领域的布局。《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2023年年末,不少头部运动品牌在跑鞋领域均有动作,包括资本运作、推新品、战略部署等。运动品牌已在跑鞋赛道展开新一轮的激战。
“跑”出来的消费热
马拉松赛事已成为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方式之一。
2023年的马拉松赛事,可以用“雨后春笋”来形容。有媒体统计,2023年10月15日,全国多达27座城市,在这一天举办了29场城市马拉松赛事。仅在2023年11月,全国马拉松赛事超过90场。
对此,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认为,马拉松赛事已成为打造城市名片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举办马拉松赛事,可以展示城市风貌、文化和特色,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因此,各地纷纷将马拉松赛事作为推广城市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资的重要手段。
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认为,由于马拉松赛事的参与人数众多且赛程长,从报名到开赛的周期长,故有很好的宣传效应。不少城市马拉松设“迷你马”,就是为了提高群众参与度,进而提高赞助商的广告意愿,提高赛事带来的收益。此外,不少专业选手或资深选手会选择不同城市的赛事,也有利于带动城市的餐饮业、旅游业,因此,马拉松赛事属于有流量效应的体育赛事。
马拉松赛事已然带来了消费动能。在此前举办的“2023中国体育文化博览会”上,江西省体育局局长李小平就曾介绍,江西省2023年举办了20余场城市马拉松,较为突出的品牌有南昌的“英雄马”、九江庐山马拉松等。“仅南昌马拉松就带来了各种营业收入1.25亿元,拉动经济作用非常明显,主要集中在宾馆、酒店,还有各种商业消费。”
除了对消费的带动,马拉松赛事对跑步运动的影响也愈加明显。王鹏认为,中国男子马拉松纪录在一年内两度被刷新,这些优异成绩提高了马拉松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激发了更多人参与和关注马拉松赛事。
正如王鹏所说,根据数据机构QuestMobile发布的《2022年中国跑步运动行业大报告》,跑步人群占比已达运动健身行业总用户规模的26%。并且,以中青年高线级白领为主的跑步圈层还有较强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月均线上消费2000元及以上的人数规模,占总数的25%以上。
赛事背后的跑鞋争夺战
在产品布局上,各大头部品牌纷纷发力推新品。
42.195公里的赛程,不只是运动员们的竞技场,也是运动品牌们相互角逐的擂台。
角逐围绕着多个方面进行,首先是对赛事的赞助。记者注意到,2023年各地马拉松赛事的赞助商,总是会出现李宁、安踏、特步等运动品牌。
以特步为例,2007年起开始赞助马拉松赛事,如今累计赞助超过1000场;李宁从2019年起,先后赞助了青岛、杭州、深圳等多个城市的马拉松赛事。当然,安踏也没有缺席马拉松赞助。
其次是通过赞助运动员装备进行品牌露出。以2023年11月27日完赛的上海和厦门马拉松为例,作为国内仅有的两场世界田联(WA)白金标赛事,两场比赛几乎囊括全国所有马拉松顶尖运动员。
海通证券研报显示,上海、厦门马拉松男子冠军均穿着特步冠军版跑鞋;厦门马拉松男子亚军、女子冠军及季军均穿着安踏跑鞋。根据悦跑说公众号,上海马拉松“破3”(预计3小时内完赛)选手跑鞋穿着率前三分别为耐克、特步、阿迪达斯,占比分别是46.3%、23.0%、9.8%,国货品牌占比39.7%;厦门马拉松“破3”选手跑鞋穿着率前三分别为特步、乔丹、耐克,占比分别为53.8%、10.0%和9.7%,国货品牌占比88.3%。
不仅仅是在赛事和运动员的赞助上,在产品布局上,各大头部品牌纷纷发力推新品。
2023年12月27日,361° 发布了“CQT碳临界跑步专业矩阵”,涵盖多款跑鞋;2023上半年,李宁三大核心跑鞋IP共卖出430万双;安踏也推出氮科技中底,打造“冠军跑鞋”“马赫PRO”等热门款式。此外,在2022年,特步便公布了“世界级中国跑鞋”的全新品牌战略定位。
不仅如此,还有通过资本运作加强市场布局的动作。此前,特步与WolverineWorldWide(狐狼世界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开启索康尼和迈乐两个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开发、营销及分销。近日,特步以6100万美元作价收购索康尼所在合资公司所持权益,同时收购索康尼在中国40%的权益。这意味着特步将拥有索康尼在中国市场的更多话语权。
据悉,索康尼品牌创办于1898年,拥有“慢跑鞋中的劳斯莱斯”称号,与亚瑟士、NEWBAL-ANCE和BROOKS被业界并称为“四大慢跑鞋”。
而在此之前,安踏以约2.4亿欧元收购了亚瑟士的部分业务;随后于2020年以约6亿欧元收购了瑞士运动品牌斯普瑞。
关键之道体育咨询公司创始人张庆认为,近几年国货跑步鞋凭借着性能逐渐进入跑步用户的选择集合范围,这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本土品牌优势是国内先进的新材料应用以及成熟完整的制造供应链体系。
一双鞋的科研力
目前,国货跑鞋几乎都有着自身的科技优势。
一面是为专业运动员提供比赛装备,一面是为跑步圈层提供运动装备,这对品牌的技术壁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悦跑数据研究院与国金证券研究所数据,消费者在选购跑鞋时,脚感舒适度和缓冲性成为决定性因素,关注点占比达到70%。从结构上来看,跑鞋的核心部位包括大底、中底和鞋面。而中底材料则直接决定了跑鞋轻弹、缓震的能力,是评判跑鞋性能的最重要部分。
独立国际策略研究员陈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从微观技术角度,专业跑鞋长期以来的一个痛点是推进与稳定的两难抉择,例如,大部分马拉松专业运动鞋都追求轻量化以减轻运动员长达两三个小时连续运动的负担,但轻量化亦加大了稳定性的难度。一旦运动员中途脚步变形过度甚至崴脚,几乎没有挽回赛点的机会。
实际上,目前国货跑鞋几乎都有着自身的科技优势,例如在竞速跑鞋内,品牌争先推出碳板跑鞋,超临界发泡材料、碳纤维科技、透气轻薄面料等技术成了标配。目前安踏拥有“氮”科技,李宁拥有“”科技,鸿星尔克则拥有“”科技的加持。
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李宁、安踏、特步研发投入成本比率分别为2.1%、2.3%、2.7%,较前两年同比均有略微的上涨。
抛开数据,记者了解到,361°成立了“全球创新合作伙伴”,借力高校攻克行业痛点,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源进行攻关。特步则于近日开启了首批校企合作,与北京化工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新材料、绿色化工及低碳环保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正如陈佳所说:“这个市场从来都是技术、文化、底蕴与创新的综合博弈场,短期内无论是技术、市场还是策略都存在天花板,但中长期总数充满了变革、进步与激烈竞争。”
或许正是变革与进步,让人们对国货跑鞋的未来发展,有了更多的憧憬和想象。